原标题:
刘佳义答记者问。摄影 刘会成 马也
央视网消息(记者郑根岭、苏龙、寇德印、沈玮)3月7日上午,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办“政协委员谈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记者会。刘佳义委员应记者提问介绍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有关情况。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向刘佳义委员提问:协商民主建设目前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注意到,去年全国政协开始建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协商平台,请问全国政协在未来的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刘佳义回答说,你的问题提到了两个,一是双周协商座谈会、一是协商计划,这两个都是新东西,所以引起这次大会的高度关注。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年度协商计划也是我们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政协的年度协商计划。这两项都是制度建设。大家问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全国政协怎么想到举办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这实际上是针对当前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而建立的制度。
政协有一个通常的说法,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什么意思?当了全国政协委员一年就开这么一次大会,特别是京外委员,这一次开完以后,这一年就没有事儿了。季常委,就是每个季度开一次政协常委会,政协常委也就是参加一季度的会议。月主席,就是一个月开一次主席会。大家都感到协商民主没有制度化、没有经常化。针对这个情况,全国政协领导推出了一项新举措,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这种形式是借用了50年代毛主席他们创立的形式,虽然这两者不完全一样,但就形式和名称来说是借用的。
从1950年开始,毛主席等老革命家创立了“双周座谈会”,从1950年开始,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止,这当中举行了114次双周座谈会。这种双周座谈会也叫做“神仙会”,这种形式主要是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商议和交流,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现实中的问题、困难,当时会议主旨是这个。所以形式非常自由,但是基本精神就是“三不、三自”:“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这一精神一直到小平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优良作风才得以恢复,这些精神也都继承到政协工作当中去,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按照这个精神进行组织的。
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在每两周一次,参加会议主体是各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我们一年可以开20次左右,一次参加会议的大概20位委员,一年下来大概就有400多位委员能够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给400多位政协委员提供了说话、提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所以覆盖面是比较广。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去年举行了5次,今年举行了1次,所以俞主席常委会报告上还是用的5次。这6次题目分别是宏观经济形势、住宅产业化、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科技体制改革、汽车尾气治理、核电和清洁能源。
从题目上看有大有小,但是我们更注重小题目做大文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比如说住宅产业化,大家一般认为这是很小的问题,但确实是大问题。我们国家和国外相比,国外住宅产业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我们的住宅产业化才达到1%-3%,这影响到什么呢?我们房子的成本高,住房建筑成本高,也影响到住房质量不是规范化、不是标准化、不是产业化生产,这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重视。我们会议召开以后形成了会议意见向国务院反映,国务院领导亲自批示,克强总理、高丽副总理都特别重视。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我们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它的评价很高,“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协商民主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他采访了一个重庆的政协委员,是工厂的,在那个工厂的现场采访的,你对双周协商座谈会有什么感受?他说我的感受既轻松又紧张。为什么轻松?大家不是拿着稿子去说,是很自由的发言。但是又很紧张,在会议上要发表观点,这个观点要站得住脚,如果说你的观点是随便瞎说的,马上就会有人反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