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创业科学家马兆远(上):“不务正业”背后的大期望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5年05月19日 17:5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智银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马兆远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智银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马兆远

  央视网特稿(记者 寇德印)他是一位科学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商人,是北京智银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裁。

  他叫马兆远,游走于科学与商界之间,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一个“不靠谱”的人

  在传闻里,马兆远是一个怪人,在他的生活轨迹里,存在各种“不靠谱”。

  记者与马兆远的采访约在北大校园内,见面时,他身上背着一个大包,掂掂分量,还真是够重。

  “我这个包里面什么都有,”马兆远解释,“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一旦需要出差,说走就走。”

  这些年来,马兆远一直都很顺。只有35岁的他,已经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中国载人空间站天宫(X-1)号货运飞船冷原子平台的首席科学家,其研究领域涉及激光冷却量子气体、量子信息技术和精密气体探测装置。

  马兆远一路名校,头顶各种光环。

  按道理,这样的“学霸”肯定是个乖孩子,但在实际情况中他的生活却充斥着各种叛逆。

  2004年3月,马兆远正在牛津读博士。那时候,学业正处于最紧张的阶段,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分析数据,赶写毕业论文。

  整日钻研,令他疲惫,正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时候,学院突然接到一个研讨会的通知,举办地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美丽小城。

  马兆远说跑去开会,就是任性、想出去透透气。

  谁知,研讨会比在试验室里做实验还无聊,马兆远坚持了三天,却再也坐不住了。他突发奇想去徒步翻越阿尔卑斯山。

  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走到德国慕尼黑,这两地的直线距离是120公里,如果每天走40公里,也得走上三天。“人生总要有一次冒险,这事要是等到成家立业了再去做,基本不可能,这个属于人生体验,要干一生也就是这一回。”

  马兆远重新确定了一条路线,奥地利边境有一个小镇,因为地处悬崖边上,落差太大,火车中断,再往里走,翻过两座大山,就能到达德国的一个小镇,此地火车再次通起来。马兆远决定,徒步穿越两个小镇之间的无人区,这里直线距离大约40公里。

  预想很“丰满”,现实确实太“骨感”。

  马兆远带上几瓶水,连必要的登山装备都没有,便一个人登上茫茫雪山。

  早晨五六点出发,天色星亮,四下茫茫,三月的阿尔卑斯,积雪满山。开始还有路,走着走着,路至尽头,他不知身在何处,但还得往前走。

  每一步,积雪没过膝盖,但他不敢回头,仍然坚持向前。

  静,静得令人发瘆,除了越来越紧的心跳声,和脚下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声,再也没有其他声响。

  马兆远迷路了,一直走了十七八个小时,午夜时分,才又找到大路,顺利走到目的地……

  “三心二意”的科学家

  比较北大、牛津、伯克利,马兆远自有一番判断。

  他说,“北大的教育,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的事情就是北大人的事儿。”北大的学风里,有着浓重的家国情节。

  “牛津的校风更狠,世界的事情,就是牛津人的事情。”牛津有这样的资格。

  伯克利则不然,它的校风是:“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就是要挽起袖子干活。”

  三所学校,对马兆远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伯克利那种务实的作风。马兆远出生在太原,他是那种生下来就会做生意的山西人。

  “当时我在牛津大学读博士,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在牛津大学里做理论研究,那我就亏了。”马兆远这样说。

  他认为,只要买一个电脑就可以做理论,但在牛津,有那么多昂贵的实验仪器,可以供学生免费用,这即使是在北大,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他觉得在牛津,就是要多做实验!

  “你看看我这双手,”马兆远自信的说,“这是好几千万美元训练出来的!”

  35岁的他,已经是中科院研究员,马兆远的科研之路,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个“怪人”又开始另辟蹊径,开始了创业之路,自己建立了一个投资公司,手里有好几个项目。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想做我们这个领域的产业化。”马兆远如是回答。

  量子调控,号称是人类知识密度最大的学科,这个领域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已经有几位了,该知识体系过于复杂,这门学科的产业化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马兆远在牛津有一个师兄,钻研物理学近20年,但是最终他找到的工作却是为一家企业做营销,利用他认识各个实验室负责人的人脉,为企业卖激光。这对于他的才学而言,是极大的浪费,但是没有办法,社会只能提供给他这样的就业岗位。

  在量子物理学领域,一个博士毕业,大约只有10%的机会能够找到一个教职,在大学里或者研究所里继续研究,有90%的人是要去工业界找位置的,但是由于量子物理学太过专业,工业界很难有这样匹配的岗位提供给这些博士。

  如此继续下去,还有谁去学量子物理呢?

  马兆远的导师威廉·菲利普斯是量子物理学领域的泰斗,拿过诺贝尔奖,但是他也踌躇,如果找不到产业来支撑,量子物理学将很难有发展动力。

  马兆远的抱负就是要实现量子调控学的产业化。

  “我们这个领域对人的训练真的是‘超人’的训练,”马兆远说,“我现在创办了一个研发机器人的公司,销售掉产品并盈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想培养具备打通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能力的系统设计师,把我们的冷原子或量子力学里的东西应用到工业界。”

  “在工业细分的现代,有顶层设计的人,他们本身就组成了一个新的行业。他们了解各个工种本身,又了解他们之间的关联。”马兆远解释,“在工业4.0时代,工业产品的设计非常复杂,各工种之间配合尤为重要,需要懂得多领域、多学科的人才来统筹,这时候,有了系统设计师,就会大派用场。”

  有很多人说马兆远不务正业,但他自己却并不在乎。“我有自信,会用事实说话。”马兆远说,“我们有义务不要让理论‘束之高阁’,真的应该让科学家们‘下里巴人’地去干活。”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