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印:为嫦娥三号穿上“冷暖衣”
2013年12月14日,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月壤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国的足迹。而随着嫦娥三号的完美巡月,苗建印带领团队所打造的全球首创月球1/6g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热传输系统也在国际上引发了震动。
这个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苗建印微笑解释说:“我们是为航天器设计、制造‘冷暖空调’的。简单地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不让航天器‘热死’或‘冻死’。”
月球表面的环境极端恶劣,月昼时月壤温度高达120摄氏度,而月夜时又低至零下180摄氏度。在任务周期内,嫦娥三号不仅要应对太空中的高低温环境,还要耐受月面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折磨”;苗建印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班组带头人,当他接到“为嫦娥三号打造耐受200度温差的‘冷暖空调’、重量却不足美苏百分之一”的任务时,他眼中没有为难和犹豫,而是跳动着热烈的火苗。在苗建印看来,未知的世界魅力无穷,他喜欢一切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刺激神经”,乐趣横生。
“当时,这项任务,需求苛刻、时间紧迫、没有先例。”苗建印说,要解决的困难有很多,比如:月球表面具有与地面和空间不同的力学环境,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1/6g;探测器在任务周期内还将多次度过寒冷而漫长的相当于14个地球日的月夜,热控分系统将得不到任何电源供给;300度温差的极端考验等等。
不过,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苗建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艰难的攻关中。为了早日拿出成熟产品,苗建印带领着团队,经过8个月马不停蹄的论证,巧妙地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重力驱动的两项流体回路。然而,接下来的方案验证试验却给大家来了一个下马威:流体回路在低温下不能稳定运行。
听着真空罐机组的轰鸣声,看着别人质疑的眼神,班组成员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可是苗建印却自信满满。“问题一定要解决,一定能解决”,他的这句话,为大家重新注入了能量。他带着大家,坐在试验区楼梯台阶上开始了紧张的思索和激烈的讨论。很快,他便坚定地判断:最初制定的地面等效试验方法不完善,需要修改。方向明确了,解决问题却困难重重。他带领团队一遍遍试验研制,一点点完善设计,最终攻克了难题。
终于,团队全球首创了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尤其值得骄傲的是,两相流体回路系统的重量,还不到美国和前苏联探月器对应系统的五十分之一。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完成了“月夜生存”,更解决了美国准备在2030年前才能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
作为团队的灵魂和领头人,苗建印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制第一线一干就是16年,他的办公室却是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普通工位。面对求学时的出国热,他心如止水,“我就在国内干,在这里才能实现梦想”;面对百万年薪的聘请,他不为所动,“我就在航天干,这里才有我的舞台”;面对职务晋升,他两次主动让贤,将年轻同志推到行政岗位上锻炼成长……
在苗建印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在漫漫创新路上耐得住寂寞,不急功、不近利;在向未知世界的挑战中甘于承受诸多不确定的风险,不在意一时之得失,默默地坚持,耐心地守候。成绩面前甘为幕后,名利面前安之若素。
所有致力于改造这个世界的大咖都说,伟大的创新皆来自于最纯真的梦想。苗建印所做的,就是使这个团队拥有一个创新团队应有的品格和力量,这也使班组的每个成员始终怀抱梦想,勇敢地走下去。这梦想,就是热控梦、航天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