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倒计时,考生和家长们也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大战”。一年又一年,虽然试题在变,考生在换,但“高考”这个字眼却是不变的回忆。回忆中有坚持不懈的奋斗,携手并进的友谊。当然,也有些许尴尬的往事,比如被家长以“补充营养”为由“大补特补”。
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种“聪明药”在考生家长的圈子里风行。卖家宣传,“聪明药”能增强记忆力,提高注意力。人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许多商家正是瞅准了家长和考生们的这一心态,推出“聪明药”等商品来吸引甚至迷惑消费者。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花高价来购买此类产品,此类产品受到了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热捧。
如今,除了准备高考的学生、已经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甚至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也开始服用类似于兴奋剂的药物来增强记忆力,使思维更灵活,“聪明药”受到一些高压力行业的人群的喜爱。通过吃“聪明药”来提高学习成绩或工作效率,这样可行吗?“聪明药”真的能让人变聪明吗?
其实,“聪明药”是一种神经抑制类的西药,包括“莫达非尼”和“利他林”等。前者有助于提神,常用以治疗嗜睡症,后者多用于治疗过度活跃症,利他林属中枢神经兴奋剂的西药制剂盐酸哌甲酯片,是一种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的神经类药物,服药后可以让孩子的精神高度集中。“莫达非尼”被有些人称之为“不夜神”。两种药物通常要医生处方才可获得。有医生指出,倘若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嗜睡、心慌、心跳加快等副作用,还会导致神经过敏、头疼,甚至神经错乱等。
“聪明药”的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化学家戈登·亚勒斯开始把安非他明(一系列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兴奋作用的合成药物)用于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家都让士兵服用各种安非他明药物,以激发士兵的勇气,让他们保持清醒与警惕。
199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芭芭拉·萨哈金、特雷弗·罗宾斯及其同事通过实验证明受试者在几个认知测试中表现出色(特别是空间工作记忆和策划能力测试),但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并未有所改善。随着测试继续进行,受试者在作出反应时似乎会犯更多的错误,这也许是因为药物让他们更为冲动。“聪明药”的出现,其实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理想的效果,甚至还有很大的副作用。
2012年5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提示:“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理性消费,谨防受骗,切忌相信个别不法企业的虚假夸大宣传。”
不管是科学家的实验也好,还是国家的规定也好,依然挡不住家长们的爱子心切。最近,又有不少考生到医院吸氧,或者购买家庭制氧机定时吸氧,以缓解紧张压力带来的头痛、烦闷。对此,专家表示,这种做法并不提倡,健康人完全无必要吸氧,心理调节更重要。
诚然,高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比起让学生们在短期内“提升智力”,考前的良好心态似乎更为重要,一味地“大补”只会适得其反。不管怎么说,这些奋斗的岁月必当成为美好的青春记忆。愿各位参加高考的学生们,都能轻装上阵,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