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某项能力的测试结果,狭义上来讲是指学习成绩,即考试的分数。成绩是一个结果,代表的是过去。成绩重要吗?大多数人都说不重要,但是极少数人会不在乎。成绩评价的科学、公平、公正更是“评判者”的基本素质。
近日,贵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制药专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考场上没有试卷,而是数十个一次性纸杯和散装白酒,这些学生被专业课老师通知以喝酒多少来决定毕业成绩。假如喝完一杯酒,则可得到100分,喝半杯90分,喝一小口及格,不喝不及格。老师则称这道题是送分题。以“喝酒定成绩”,这位老师的评分标准可谓史无前例,他用“惊人”的举动打破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小编不禁想问:如果酒精过敏的话,岂不是要被直接劝退?
学生成绩如何,当然由科目考试结果并结合平时学习表现综合来定,该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喝酒定成绩”,听起来实在是太荒唐可笑了。更何况,“喝酒定分数”是当事教师临时起意,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是“你们出去是干销售的,就是要学会喝酒。”销售和喝酒真能画上等号吗?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酒原本被用于祭祀礼仪,随着工艺生产率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才使得酒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俗话说,“无酒不成礼仪”,又有“无酒不成席”,但是,古人饮酒,倡导“温克”,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正如《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酒文化发展到现在已成为“社交酒”,社交酒的核心就是拉近甲乙双方的关系。除此之外,酒量好更是职场中的“灰色技能”,这样的“灰色技能”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在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喝酒似乎成了摆平事情的法宝。但总的来说,靠喝酒来完成工作任务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早前,医学人士就建议过,21岁以上的男性每天喝不超过两份(一份酒相当于355毫升5度的啤酒、或148毫升12度的葡萄酒、或44毫升40度的白酒。)或女性每天喝不超过一份酒属于适量喝酒。21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无论喝多少酒都属于过量喝酒。对于21岁及以上的成人来说,男性一餐喝5份或以上、女性一餐喝4份或以上属于酗酒;男性一周喝15份或以上、女性一周喝8份或以上属于重度喝酒。酗酒和重度喝酒都属于过量喝酒,过量喝酒有害身体健康。
尚且不追究这些学生是否到了可以饮酒的年龄,再者,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考试并非儿戏,把喝酒能力认同为工作能力,而且以分数“绑架”学生喝酒,这是一种职业教育的笑话。如此“喝酒定成绩”的任性与糊涂,也该醒醒了。
酒,不论是醇馥幽郁、绵甜爽净,还是香气浓烈、辛辣刺喉,当它与感情、工作掺合在一起时,就变味了。怪不得,在大多人的印象中酒都不太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