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代汉族寓言故事,它反映了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宝贵精神。这则寓言传承了上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传承了上千年。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关口村下寨组就有这么一位现代“愚公”,他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山村无偿修路,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活愚公”。
愚公之“愚”,就在于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1983年,35岁的张金贵开启了修补公路的日子。因为关口村位于花坪镇偏远地带,地处凤冈、余庆、德江三县的交界处,从村子到镇上的路常年坎坷不平,不仅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而且老人们外出赶集也很困难。生活在这里的张金贵一心想要改变这一切,尽管村民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里人也不支持他,但是他还是要试一试。他决定先把连接东山村和关口村14公里的泥泞小道修补好。
愚公之“愚”显得尤为可贵,就在于认准了目标,就要排除万难,一干到底。从此,张金贵每天早晨六点带着修路的工具就出发了,行走的路上遇到有坑的地方,他就背点小石子来把坑填平,看见不平整的路,他就用铲子把路铲平,对于狭窄的道路,张金贵就用锄头一点一点的把道路拓宽。修路的日子是苦的,磕磕碰碰都是常事,手上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经常吃不饱饭,张金贵的午饭基本都是托人带到修路现场,他随便吃几口又投入到了修路工作中。
在通往关口村的路上,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手拿锄头,背着竹篓的背影。“要想富,先修路”,拥有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直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心愿,张金贵用自己的行动为实现这个心愿而努力奋斗着,他用汗水铺就爱心之路。直到2008年,县政府部门将花坪连接关口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由于路不通而造成的制约村民生活、生产的最大难题终于解决了,村民们的通路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尽管村子外的路修通了,但是让张金贵更放心不下的是通组路。因为农村由自然村组成,自然村由小组组成,通组公路则是通小组的公路,通组路对村民们来说同样重要。2009年,张金贵又开始修补关口村下寨组到苏家碾房的通组路。为了修好通组路,他宁愿卖了自家的房子,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这些年,张金贵早出晚归,村民们把张金贵看成恩人,是他为村民们打造了一条康庄之路,是他帮助人们走出大山。
张金贵执着修路,但是提起自己的家人,他十分惭愧。有一次,他的妻子扭伤了脚,无法行走,他却因为要修路而没有时间照顾妻子。说起这些,张金贵觉得愧对家里人,让家里人跟着他受苦了。尽管如此,修路的事情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修路离不开他,村民也离不开他。
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张金贵秉承愚公移山精神,迈过沟沟坎坎,终于赢得了光明的前景。30余年的坚持,赢来了农村发展的新希望。一位朴实农民的执着坚持换来了无数村民的方便出行,他是当代新农民的榜样,他修补道路的背影是乡村公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张金贵已从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花甲的白发老人,但他的修路工程从未停止。让我们对这位勇于担当、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现代“愚公”说一声: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