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期“好教师”倪秀兰坚守山区执教32载

责编:弟辰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书本中的句子让我们认识到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今天的主人公倪秀兰仿佛是从书本中走出来的人物一样,她甘愿付出,用爱守护着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是她给予孩子们希望,她播种了春天,播种了理想,播种了力量。

倪秀兰第一次前往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纸糟吴教学点执教的时候还是1984年,那年,她才18岁。倪秀兰原本是隔壁法隆村人,而纸糟吴是阳新县王英镇东山村的一个移民后靠组。那时候条件有限,她凌晨4点多就起床,因为没有公路,摸黑翻山越岭走了4里来地到教学点。说是学校,其实是村里的吴氏礼堂。地面凹凸不平,课桌摇摇晃晃,十几张课桌摆在空荡荡的礼堂里。倪秀兰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次来到教学点的情景。

夏天的时候,阳光强烈,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屋顶射进来,刚好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倪秀兰白净的脸被晒得黝黑。下雨天,教室成了“水帘洞”,倪秀兰只得不停挪动学生课桌,躲避雨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倪秀兰工资一年300元。简陋的环境并没有动摇她留在这里执教的决心。一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一年结束后,许多老师都会选择离开。可倪秀兰仿佛对这里有了感情,学生们开始依赖她,她也越来越喜欢这群孩子们。

其实,这个教学点只有14个学生,其中一年级有11个,二年级3个,为了方便给学生上课,倪秀兰采取复式班教学,给一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则选择自学。数学、语文、音乐等等都靠她一个人教,又当老师又当班主任又当校长,她几乎没机会离开学校,所以自己家里的事情就完全顾不上了。

2002年4月,倪秀兰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她的丈夫出现胃出血,治疗的医院从最初的王英镇卫生院转到阳新人民医院,又从阳新人民医院转到武汉协和医院,在这过程中,倪秀兰都没有陪在自己丈夫的身边,她把丈夫交给年迈的父亲,而自己依然坚持在学校上课。2007年,她的父亲患上癌症,因为忙着教学,她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说起这些,倪秀兰会很惭愧。她顾着“大家”却忘了小家。

一晃就是32年,倪秀兰已经从一个18岁的小女孩变成了49岁为人妻为人母的中年教师,她从一个翻山越岭去教书的小姑娘,到恋爱结婚成家,再到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她基本上都是在教学点度过的。不仅如此,她不知为山里的孩子们垫付了多少学杂费、医药费。她虽然是教师,但更像是孩子们的妈妈。

在她执教期间,有的孩子考取了重点高中,有的考取了名牌大学,有的获得了舒适的工作岗位,而她的鬓角逐渐发白。山区的教育要改变面貌,倪秀兰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这一切,白天辛辛苦苦地在学校教书,漫漫黑夜,孩子们的作业还要挑灯夜战完成批改,教室里的她会随身携带针线,看见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她就会缝缝补补。

看似平淡的山区生活,却饱含着这个乡村教师无限的努力。她希望她的努力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能让他们多一份快乐,多一份七彩梦想。倪秀兰真正做到了育人不悔、诲人不倦。她扎根山区,将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让我们对这位值得敬佩的“好教师”说一声:谢谢你!

知识科普

什么是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普遍缺少有文化的农村教师,而农村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学龄儿童大量增加。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大量招收乡村教师。其中只有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的青年,其余大量是社会青年,他们文化程度不齐,有高中毕业;有初中毕业;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在经过简单的招考手续后,随即补充到各个岗位。其性质有公办、民办和代课。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1714523629#qq.com(#换成@)
QQ:1714523629

+1
网友留言 全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