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的一滴水,可融入奔腾的大江大河;关键时的一点帮助,能改变人的一生命运。”这是朱良文教授送给受资助学生的一段话。2013年,已经退休10余年的朱良文教授用自己积攒的100万元成立了朱良文奖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学子。在朱良文看来,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当初就不可能上大学。以个人名义捐出100万元,这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
1955年,17岁的朱良文从当涂中学毕业,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但由于家庭困难,家里不打算再让他上大学了。经班主任反复到家里劝说,父亲才勉强答应让他上大学。结果,朱良文以优异的成绩,被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录取。喜讯传来,却让一贫如洗的朱家愁眉不展。学费生活费倒是全免,但路费怎么办?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眼看着大学梦即将破灭。这时,哥哥交给他一封写给在南京的朋友的信,希望他们能帮助弟弟实现大学梦。辗转到了南京后,朱良文找到了哥哥的朋友们,这群靠摆地摊为生的年轻人纷纷慷慨解囊,立即为这个窘迫的小兄弟凑够了到天津求学的十几元路费。
朱良文回忆,正是由于当年中学时班主任的坚持和帮助,才让自己打消了中学毕业后就业的念头最终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2002年,朱良文退休了,随后他创立了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一系列实用而精湛的规划设计方案使他的研究所渐渐有了名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终于,在多年积累之后,他毕生的心愿得以实现。2013年,他将自己积蓄的100万元捐出来,帮助困难学生。2014年12月18日,首届“朱良文奖助学金”颁发,11名品学兼优的学子从朱良文教授手中接过每人5000元奖助学金。
朱良文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作为拯救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公益计划——“红米计划”的学术顾问和项目规划者,2015年以来,朱良文已不下3次到元阳哈尼村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1987年7月,朱良文带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师生到丽江考察。考察结束,顺道拜访老朋友、时任丽江地区建委主任的杨克昌。见到老友,杨克昌顾不上寒暄,焦急万分地递上一份关于“打通四方街成立指挥部”的红头文件。朱良文一看,顿时怒发冲冠,心想外国人都要不远万里来考察学习我们丽江的民居,我们自己竟然要把它拆掉!
回到昆明,朱良文连夜上书时任云南省省长。在这封《紧急呼吁》里,他痛心疾首地写道:“作为一个建筑教育工作者,出于对丽江古城的热爱和关心以及对祖国建筑遗产的关切,我紧急呼吁各级领导加强对丽江古城真正价值的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它的保护,千万不要搞建设性破坏。否则,丽江这样一座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在我国难得较完整保存下来的美丽古城,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遭到毁灭!”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回函,“指挥部”被撤销,阻止了对丽江古城“心脏”地段的毁灭性破坏。而朱良文也被媒体誉为“丽江保护第一人”。由于对地方民族建筑与传统民居研究的突出贡献,2010年,朱良文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首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朱教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当年别人对他的无私帮助,在心中汇成一泓甘泉回报社会。朱良文用大爱筑起了一座道德的丰碑,更铸造出一座希望的丰碑。他给困难学生,带来了雪中送炭般的经济温暖;他自己的善良与无私,给学生带来了博大精深的道德感染。他的爱是最朴实,也是最真诚的。让我们向这位值得尊敬的老教授说一声:谢谢你!
资助贫困儿童渠道有哪些?
贫困儿童衣服很短缺的,我们可以把平常不愿意再穿的衣服给他们,或者有破损的也没事,只要有穿的,孩子们都很感激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贫困的孩子们非常渴望读书,现在我们很多书都躺在家里睡大觉,如果真不想读的书,可以捐赠给贫困孩子。
贫困儿童的伙食很一般,如果你家庭条件不错,可以拿一些米面油等给他们送去,能很好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