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现代“愚公”蓝昌德

责编:薛姚

8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一个小孩,可以变成帅气的小伙儿或漂亮的姑娘;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为路人遮荫。大自然赋予天地万物的每个8年都有不同的意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马泗乡五龙村肯达屯,年过六旬的老屯长蓝昌德用8年的时间,让深山里的羊肠小道通上了汽车,帮助村民们走出大山,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蓝昌德被村民们称为大山里的“新时代愚公”。

肯达屯人有多苦?山里人因为可耕种的土地稀少而打趣:蚂拐(青蛙)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碗一块,瓢一块,草帽盖住又一块。种玉米、养山羊、伐木材是这个屯仅能拿得出手的产业。这里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座座黄泥房盘山而建,在肯达屯,原先有10户人家,50多口人,如今已走了一大半儿。屯里人数只减不增,姑娘嫁出去就很少回来,就苦了屯里的小伙子了,不是做光棍儿,就是当上门女婿。

看着日渐沮丧的村民们,逐渐褪色破旧的土房,绿意盎然却毫无生气的村庄,做为屯长的蓝昌德坐不住了,他对村民们承诺,一定要让汽车开到家门口,让姑娘嫁进村儿里来。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在怪石嶙峋、荒草丛生的山地里修路,谈何容易!再加上屯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已全部外出打工,屯儿里仅有的劳动力不到10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蓝昌德是个有骨气的老汉,他觉得既然已立下誓言就要付诸于行动。他把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事,蓝昌德的理想来源于此,动力也来源于此。

于是,蓝昌德召集了全屯和周边屯的劳动力,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组建了一支深山修路队。在这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36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天气晴好时,干活的能有十五六人,天气不好时,干活的就剩蓝昌德一人了。

就地取材,开荒、搬石、踏实路基;自带粥水,手中的钢钎、铁锹、锄头,就是开路的器物;炸山得用炸药,需要有资质的公司来炸,他们请不起,就改用膨胀剂,在外工作的青年们回村,看到老人们修路艰辛,也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

经过3年的努力,2009年屯里终于通了电,一条出屯的山石小道也在蓝昌德的辛苦付出下有了模样。屯里人以为就此完工,可蓝昌德却不罢休,他又领着队伍在深山上开始忙碌了。同年,蓝昌德的“深山修路队”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挂点帮扶的广西文联与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该屯实地调研,前后送来了3万多元资金用于修路。有了上级的支持,修路队更坚定了信念。

2014年底,在蓝昌德的无畏付出下,肯达屯的天险终于变成通途,越野车、农用车可以开到屯里了,历史上第一次有汽车到访高山上的肯达。路通了,车子跑起来了,村民们兴奋得奔走欢呼。

古有愚公移山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毅力,今有蓝公开山劈石、义务修路,誓把天险变通途的坚韧不拔。一个铁骨铮铮的老汉,一身粗布衣,劈石开荒,掘岩问路,8年如一日的践诺不息。满头银发和一手老茧是蓝昌德的形象标识,守誓践诺和勇于担当是他人格的标签。让我们对这位一诺千金的村干部说一声:谢谢你!

知识科普

愚公移山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 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1714523629#qq.com(#换成@)
QQ:1714523629

+1
网友留言 全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