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草原,丰美的牛羊……这是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热萨马村的模样,也是拉孟心中魂牵梦绕的故乡。30多年前,7岁的小拉孟和其他藏族孩子一样,白天在牛背上嬉耍,夜里与星空为伴,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快活。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拉孟从小就喜欢安静地看着父亲画画,并对父亲笔下那个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幻想。
由于拉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就地取材,以草地和石头为画布,以树枝为画笔,牛羊、火山、大河、花朵……一个个图像活灵活现。那时候,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着零花钱去买颜料和纸,一天行走100多公里,翻越几座大山,只为让笔下的牛羊、草原、花朵真正“动”起来。
天道酬勤,年轻的拉孟画艺日渐精进,很快成长为一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画师,并在藏区崭露头角,逐渐便有人登门拜师。一个、两个、三个……,13年间,屋子里的画架从一张添加到了四十张,他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有他收留的孤儿,也有专门跑来求师学艺的孩子。
15岁的益西卓嘎是画室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几年前她和哥哥一起从甘孜德格县来到成都闯荡。可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卓嘎觉得自己没法帮哥哥挣钱养家。后来听说拉孟在免费教画唐卡,她就来到画室,每天严格遵循拉孟的要求: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练画,除去午饭时间,大约会坐着练画整整八个多小时。小卓嘎回忆,有一次为了练习画好一根菩萨衣衫上的褶皱,拉孟硬是亲自守着她画了几十遍才过关。
在跟着拉孟学画画的孩子中,卓嘎只是其中一员,另外还包括8名孤儿。拉孟对他们倾囊相授、悉心指导,不收任何费用。遇到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拉孟连生活费都包了,他说他也是穷娃娃出身,家长既然信任,就要教好他们。除了免费教孩子们学唐卡,拉孟还给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们提供吃住,并且专门请了一位生活老师。
每到冬天来临时,拉孟都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买一些棉衣,过年回家时还要给路途遥远的孩子备上一些路费。春节临近,拉孟却开始向朋友借钱。拉孟说尽管自己的唐卡有时可以卖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幅,但四十张小嘴等着吃饭,压力也很大。
2014年,拉孟在成都注册成立了“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社区为他们提供了一间相对宽敞的工作室,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心画画的新家。
后来,这“四十个娃和一个爹”成为了街坊邻居眼中一道特殊的风景。而社区也在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邀请孩子们参加过许多活动。就这样,拉孟和孩子们组建起民族团结歌舞队、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少数民族联络服务站,义务进行演出和服务。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爱心活动中,融入了城市生活,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本领,体会到感恩和分享的快乐。
多年来,拉孟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绘画技艺,还给贫困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他这样的付出是艰苦的,但却是值得的。他用爱与奉献传承民族文化,助贫困学生圆梦。他助人为乐的无私情怀必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人间最为绚丽的花朵。让我们向这40个娃的“爹”说一声:谢谢你!
什么是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