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点半,河南省濮阳市波头集社区44岁的女民警郭爱玲就会准时出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早市上进行巡查,提醒商户注意防火防盗,也帮助老百姓及时维权。从片儿警到社区民警,从警20年来,郭爱玲把发生在自己所管辖社区里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就连手机号都成为社区百姓最信赖的“110”。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郭爱玲不分节假日,一有空闲就到辖区认真摸排情况。按她的话说,那就是只有多到社区“望”,才能发现好的或坏的事情,这都有助于开展工作。也只有多看望,才能组织并发动群众,成立居民调解委员会,让大家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把很多邻里矛盾消除在萌芽,才能促使辖区多年无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为了准确掌握社区信息,郭爱玲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这就是她“望闻问切”四字工作法中的“闻”。她积极发展各类信息员122名,秘密布建有实用价值的治安耳目46名,使信息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为她提供社区内方方面面的情报信息。别看这样的小事不起眼,可郭爱玲根据信息员和治安耳目提供的线索,抓获了网上逃犯4名,破获案件196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2名,清除不正当经营场所14家,驱逐在辖区居住的可疑人员106名,为零发案社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爱玲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走街串巷”“登门入户”,和群众交朋友、唠家常,社区的冷暖从大家口中传出,郭爱玲用心记着。及时了解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谁家有问题需要解决。她常说多问一句就能多帮一个人。多年来,她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36个,办理实事185件,为群众代办各类手续1102人次,为16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照相并代办身了份证。
郭爱玲还很善于给社区“切”脉。了解到波头集社区的主要问题是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乱、消防隐患突出。对此,她对症下药,比如对出租房屋,实行“星级化”管理,又比如对流动人口,实行“健全组织、调动群众、抓好两头、管好中间”动态管理方法,为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准确的“诊断”,她的辖区真正实现了零发案。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辩证观诊、全面了解病情,以求找出病根,准确施治。郭爱玲在她的工作历程中,将掷地有声的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她以“望”盯住社区,以“问”关心社区,以“诊”倾听社区,以“切”把脉社区来根治预防社区民情"病"。社区警务是平安建设的细胞,关乎着黎民百姓的平安,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和谐。郭爱玲用爱心温暖居民,用真诚化解矛盾,用忠诚铸就平安。让我们向这位恪尽职守、心系百姓的女民警说一声:谢谢你!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警察职责定位不同。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警务权力分配不同。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了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了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了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警务运行机制不同。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了“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了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了基层、沉到了社区、沉到了群众中,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