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和此前的无数个周末一样,一大早,唐山摄影人戚辉便驾车出发,又一次踏上了寻访之路。
从2014年7月开始,戚辉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做同一件事——寻访迟暮之年的冀东抗战老兵,用相机为他们拍下影像资料,并撰写文字记录。至今,他已经拍摄了80多名老兵,为的是给社会留下一份真实、生动的史料,也让老兵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尊重。
戚辉拍摄抗战老兵并非偶然,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这一群体,并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然而,寻访老兵的过程异常艰苦。线索大多是通过亲友和热心人士辗转获得,往往只知道老兵住在哪个村庄,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戚辉曾经在凌晨出发赶到一个小山村,却由于老人的家属不同意拍摄无功而返;也曾独自一人在电闪雷鸣的山路上奔波,一天寻访下来,回家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戚辉拍摄的老兵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也已经82岁。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为他们拍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有的老人在约好拍摄的第二天住进了医院,有的在拍摄完成后不到半个月去世……因此,每次为老兵拍完照,戚辉都会尽快将照片冲洗出来并制成光盘给老人送去,看到他们欣慰的笑容才放下心来。
为国舍生死,报得民族仇。13岁跟随父亲打鬼子,一家4口先后参加八路军,曾身受重伤被当作死人送往太平间,第二天却奇迹复活,右腿留下永久残疾……这是滦县后店子村83岁老兵何恩的抗战经历。12月13日,面对戚辉的镜头,老人缓缓举起右手,神情凝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尽管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老兵们的军人风采依旧。一提起打鬼子,他们的眼睛都熠熠生辉。在戚辉看来,为抗战老兵拍照与给普通人物摄影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把老兵们舍身救国、不怕牺牲的铮铮铁骨展现出来。“这些为了民族解放而倾洒热血的人们,是值得后世铭记的人民英雄。”
玉田县的王永贵是戚辉拍摄的第一位老兵。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中历经枪林弹雨,获得了很多荣誉。退役返乡后,尽管生活清贫,老人却无怨无悔,“从打鬼子那时起,就没想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们够万幸了!”
每一次拍摄,对戚辉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老兵们回到原籍后大多务农为生,有不少人因为伤残、贫穷而终身未婚,无子无女,晚年生活十分困窘,但他们始终怀抱一个执着的信念,就是信仰共产主义。
“与经济资助相比,老兵们更需要心灵慰藉。他们不怕贫困,不怕死亡,却怕被遗忘。”在探访抗战老兵的过程中,戚辉对此深有体会,“有的老兵住的是震前盖的旧砖房,有的老兵连冬天买媒的钱都没有,他们却从未向我们提出过困难,唯一的愿望是把胸前佩戴的军功章拍清楚!”
在戚辉的倡议下,唐山众多民间摄影人和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起来,募捐钱物共计6万余元,先后慰问生活在农村的60多名老战士。今年7月,戚辉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出版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还为老战士们举办了专题摄影展览和抗战胜利纪念大会。
“一图胜千言。我要用镜头把老兵们最真实的境况记录下来,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们虽是无名英雄,却以无私、无畏、无悔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戚辉说。让我们在这里对这位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心为送去关爱的摄影师说一声:谢谢你!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这些老人有不少人因为伤残、贫穷而终身未婚,无子无女,晚年生活十分困窘。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要求,民政部、财政部2015年8月份下发通知,向部分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具体发放对象包括:1.抗日战争时期的在乡复员军人和残疾军人;2.移交政府安置的抗日战争时期军队离休干部、无军籍职工;3.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后在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编入解放军序列的在乡复员军人;4.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回乡务农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发放标准为每人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