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被评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在千钧一发之际,接住一个2岁左右从高处坠下的女童,感动了无数人。相似的故事近日在常州再次上演——69岁的朱桂英老人,面对一个即将从4米高的阳台坠下的3岁男孩,甘愿当起了“肉垫”,救下了孩子,自己却全身多处骨折。
今年69岁的朱桂英家住在常州浦前社区戚家村,傍晚5点多,正在楼下扫地的她,隐约间听到有孩子哭喊的声音,朱婆婆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隔壁弄堂深处,一个孩子挂在二楼阳台外。走进一看,孩子只抓着一根断掉的阳台栏杆,悬在半空中,情况非常危急。于是朱婆婆一边喊人,一边伸出手去接孩子。但她发现,距离孩子有三四米高,根本够不到,于是她安慰孩子别害怕,婆婆随时在底下接着你。孩子听到这句话,松了手,掉在了朱婆婆的身上,巨大的冲击力让她和孩子都摔倒在地。朱婆婆看到孩子没受伤,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但她自己却起不了身了,被周围热心的群众送进了医院。
经检查,朱桂英老人的上下肢及骨盆等多处骨折。事后,孩子的父母提出要承担医疗费,为了不给这个打工家庭增添更多的负担,朱婆婆婉言拒绝,自己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
当被问到,为何这么大岁数还敢挺身而出徒手救人时,朱婆婆说当时情况紧急,根本就没时间去想,孩子从这么高摔下来肯定会受伤,她就是本能地伸手想去接住孩子。
朱桂英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不计个人安危,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本能冲动。正是这位平凡老人的本能之举,托举起生命的希望,也托举起人世间的真善美。朱婆婆的微笑温暖而有力量,她舍己救人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感动,更代表着老人家的善良和担当。让我们向这位“温暖婆婆”说一声:谢谢你!
对于骨折的病人 如何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时,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但急救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因此,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准确复位;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复位,而应原位固定。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