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川县永昌镇:精神家园在文化融合中重生_专题_央视网(cctv.com)

文明城市

四川北川县永昌镇:精神家园在文化融合中重生

先进事迹宣传报道 专题频道出品

“这几年的文明创建,让北川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化融合让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全镇的文明风气也得到很大改观。”张林介绍说,“过去老北川县城只有一个红绿灯,搬来新城后红绿灯上百个,前几年统计行人交通违章7成以上都是乱穿马路,从2013年开始,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成。”

人们彼此原本陌生的心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逐渐接近
2010年1月31日,永昌镇党委、政府正式挂牌,首次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

“一根扁担喏由哦,一弯喏。喏哦嗨啵是一弯是勒嗦,喏哦嗨啵是一弯是勒嗦,喏哦一弯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首融合了汉、羌两族语言的民歌《一根扁担》就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劳动人民中间口口相传。

在经历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异地重建的北川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一曲曲羌族歌舞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彼此原本陌生的心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逐渐接近,编织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生活新乐章。

让大家在永昌镇找到家的感觉
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尽管新县城漂亮得让人不敢相信,但在2010年入住之初,许多永昌镇人还是很不适应,见面都自称自己原来是哪里人;小区环境脏乱差,高空抛物、乱堆乱放现象很多;邻里之间多有隔阂,有不少老人还得了抑郁症;甚至为了防止娃娃闹事,学校分班都是按原来籍贯区分。

永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林对此深有感触:“都说一张白纸好画图,但永昌这张白纸的图,还真是不好画。失去家人的痛苦、大灾留下的阴影、对全新环境的隔阂、农民变市民的不适,这些问题都需要精神文化的重建才能解决。”

为了让大家在永昌镇找到家的感觉,镇党委、政府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精心制定了141条文明公约,在每一个社区设立了市民道德讲堂,从身边琐事开始,发动全镇居民共同参与大讨论。每逢节庆,永昌镇还组织各种活动,评选“好媳妇”、“巾帼能手”以及游园游艺。每个社区的每个单元住户,都建立了联系卡,每年每栋楼的住户都要举办一次“坝坝筵”,给大家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羌族歌舞、锅庄成为联系居民们最重要的一条纽带。永昌镇尔玛社区62岁的李兴秀老师,一辈子泡在羌族歌舞中,甚至能一口说出一首标准的沙朗(北川羌族锅庄),时长为53分37秒。当年大地震之后,李兴秀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埋在废墟里的羌族歌舞光碟给翻出来。

“羌歌、沙朗是北川人的魂。”李兴秀说,“不管认识不认识,几首羌歌、沙朗下来,参加的人都能亲热的拉起家常,几年下来就能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社区有好几只歌舞队,队员来自不同地方,现在大家都对新家有了认同感,见面再也不说自己原来是哪里的了,大家都是尔玛人。”

文明创建 让北川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魅力羌城好风光 青山绿水宜人居

经过数年推动,如今的永昌镇每个社区都有7、8只羌族歌舞队,每只队伍都有几首拿得出手的节目。每逢羌历年、春节,大家都要燃起熊熊篝火,围着跳沙朗、唱羌歌,这成为永昌镇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每一次羌族歌舞表演活动,都成为全镇大融合的重要舞台,许多人自发组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这几年的文明创建,让北川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化融合让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全镇的文明风气也得到很大改观。”张林介绍说,“过去老北川县城只有一个红绿灯,搬来新城后红绿灯上百个,前几年统计行人交通违章7成以上都是乱穿马路,从2013年开始,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成。”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推动文明创建,北川人的精神家园也将越来越美好。”张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