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 "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 三八节期间迎八方来客

     "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自开展以来,反响强烈。特别是三八节期间,日参观人数突破千人。据统计,截止到3月8日,我馆共接待各界预约参观团体80余个,参观总人数7000余人。广大观众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此次展览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感动人、教育人,群众纷纷点赞,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社会正能量需要我们共同来集聚。

    配合"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名人家风家训"讲座亦如期举行。3月6日上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同志来我馆,讲述"我的伯父伯母"。在两个小时的专题讲座中,周秉德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点点真实的生活细节为大家还原了伟人周恩来、邓颖超这对模范夫妻的婚姻生活,从婚姻、育儿与革命的关系、夫妻间的"八互原则"等方面,生动阐述了他们对晚辈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体贴、爱护。[详细]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 参观"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

    全国政协妇联界委员参观"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

  • "家和万事兴"主题系列家庭教育讲座之三

    主题:《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安全教育讲座

    皮皮鲁是郑渊洁笔下最酷的男一号,《皮皮鲁送你100条命》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编写的安全自救教材,送给孩子100种安全防范的方法,呵护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生!

    时间:2015年3月29日下午1:30——3:00

    地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主讲人:杨华京

    星梦工坊企划总监、儿童图书译者、公益阅读推广人。已翻译出版的作品有图画书《妈妈不知道我的名字》,中篇儿童小说《第九十四只风筝》,科普童书《探索百科》系列,荣获爱尔兰儿童图书Bisto荣誉大奖的《铅笔潘妮》六本系列等。

    听众对象:小学阶段孩子及家长

    活动报名:公益亲子讲座,免费报名,活动人数80人。

    报名电话:65126655-2201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活动QQ群:333083864群内报名

  • "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2015年2月10日上午,"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老舍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协办,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妇女报社、央视网支持。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兼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邓丽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专家、最美家庭代表、各界观众100余人参加开幕活动。

    配合此次展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还将举办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古今名人家风系列讲座"、"家庭情景剧展演"、"好家风好家训主题宣讲团"等内容,采取"讲座"、"演出"、"宣讲"等形式向公众传递高尚的思想境界、积极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详细] [高清图集]

  • 前言

    人无品不立,国无格不兴。古今中外众多家庭,都有传世流芳的家风家训。大家族将家风家训编簒成册流传后世,小家庭言传身教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好家风好家训”无论巨细,都体现了中华先贤的品格和智慧,并被一个个家庭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好家风好家训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本次展览展示了中华先贤树立的传世好家风好家训以及全国妇联2014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和最美家庭的代表,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展现当代家庭文明风采,凝聚和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 部题说明

    “家风”一词古已有之,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家庭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延续,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社会兴。中国人善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在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背景下,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部分。

    诸葛亮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诸葛亮二姐之子叫庞涣,也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家书简练谨严,意蕴深刻,反映了诸葛亮对人生深邃的哲理思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颜之推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颜之推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颇深,他鄙视士族的腐化无能,教育子孙要“少欲而足”,以技能立世。《颜氏家训》对其后代影响深远。颜氏后人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之才,如唐朝注解《汉书》的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至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可见《颜氏家训》效用彰著。

    包拯像

    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包拯

    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谥号孝肃,民间有“青天”之誉。包拯立有家训,意在告诫子孙:做官的人中,凡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都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家墓中。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并且交代儿子包珙,要刻此家训于石碑上,竖立于堂屋东壁,借以告诫后世。原文前后51字,字字铿锵,殷殷可鉴。包拯的家训是一个个标尺,不仅对子孙,亦对后世官吏有垂范之效。

    司马光像

    俭能立名成业 侈必堕落自败——司马光

    司马光,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经历宋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神宗朝编就《资治通鉴》,影响后世已近千年。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深知帝王官吏的奢华俭素对社会风尚影响很大,因此毕生主张“以俭素为美”。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行胜于言,温公家风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身教。“修齐治平”四字,司马光践履得十分到位。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自败”,并视为“大贤之深谋远虑”。因此在身教同时,非常重视言教。《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专门教诲继子司马康的。由于身教言教并重,其家族后人也都以贤德立身,绝无“官二代”之累。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袁氏世范》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袁采

    袁采,南宋进士,为人才德俱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如话家常,故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厚于责己而薄责人”等等,体现出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思想。《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朱伯庐像

    宜未雨而绸缪 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

    明末著名教育家朱柏庐一生教授乡里,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愠恤”、“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像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

    晚清曾国藩,以勤奋、俭朴、求学、务实为家风家训,并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主张“和以治家”,特别强调“勤以持家”。“勤以持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二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潘说到做到,每次都一丝不苟,率先垂范。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二儿子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曾国藩虽一窍不通,但也尽自己所能努力了解。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体现了他的治家之道。

    梁启超

    满门俊秀——梁启超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一生匡国济世,著述颇丰,是《少年中国说》的作者。他将国家的兴旺寄托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为清华大学题写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他以博大的父爱、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诫子女要努力自强,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他的孙辈也同样人才济济。梁家因此被誉为“满门俊秀”。

    黄炎培

    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黄炎培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亦相当严格。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蔡元培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蔡元培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主张“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提倡学术民主,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蔡元培注重对孩子品德气节的培养,曾引用儒家经典格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分赠三位子女。

    胡适

    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胡适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中国近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幼年时期在家乡接受的启蒙教育,对其一生影响重大。其在自传《四十自述》中提到:“我念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给先生的)学金特别优厚,嘱托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义;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赵一曼

    深沉母爱,与国与家——赵一曼

    1936年8月2日,抗联女战士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在生命最后时刻,她牵念着唯一的儿子。在车中,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爱意,并以自己为国捐躯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热爱祖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钱学森

    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学森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吴越国王钱镠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氏家训》。钱氏族人遵循《钱氏家训》,历代英才辈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代表。1955年9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时曾郑重说道:“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铭记家训、不忘祖国的家国情怀,更是其殚精竭虑、毕其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邓颖超

    夫妻和睦、家庭楷模——邓颖超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与邓颖超是一对模范革命夫妻,他们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在生活中,他们又是一对患难与共、携手前行的恩爱伴侣。他们心心相印,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成为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的典范。对父母,他们爱中有敬;对亲属,他们爱中有严。没有儿女,却有很多的革命后代在他们的培育、关心下成长。每一个称呼着“周爸爸,邓妈妈”的儿女,都曾生活在周恩来与邓颖超爱的世界里,也都曾深受过周恩来和邓颖超严于律己、简朴务实的教诲。

    老舍

    勤俭持家,健康是福——老舍

    老舍出身贫苦,父亲去世后,全靠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养活全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老舍自幼帮助母亲干活。艰苦的生活和母亲的影响造就了他崇尚节俭、自强自尊的精神。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场舞会,步入舞场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显得有些陈旧,穿在身上就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步入了舞场,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傅雷

    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

    《傅雷家书》是我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也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经典范本。全书凝聚着傅雷对儿子、对祖国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部题说明

    “家和万事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风气。忠心报国、孝老爱亲、善良谦逊、和睦懂礼、勤俭持家——这些中国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已成为了一个个家庭的价值共识,并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共识、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直观体现。

  • 大爱无疆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只要心中拥有爱,爱就会超越年龄、职业、民族、环境,在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最美丽的人性光芒。拥有大爱,是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情怀。这种境界能将私念摈除,将奉献举起;这种情怀,能将卑鄙抛却,将高尚揣怀。舍弃小我的大爱,永远都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大爱无疆:江西 龚全珍

    龚全珍家庭

    最美家语:“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的幸福富裕贡献一点儿微薄之力。”——江西龚全珍家庭

    今年92岁的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被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称为“老阿姨”。1957年,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龚全珍也随丈夫离开繁华都市回到了江西农村。1986年,甘将军因病离世后,已经63岁的龚全珍住进了县幸福院,她帮助白血病患儿,资助辍学儿童,成立幸福学习小组,用实际行动延续着甘祖昌将军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2011年她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如今江西萍乡市已建成近300个“龚全珍工作室”,共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学生近3600多人。俗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龚全珍老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

    大爱无疆:河南 方秀云

    方秀云家庭

    最美家语:“在平凡中严要求,在平淡中懂知足。”——河南方秀云家庭

    身为名将杨靖宇的后代,方秀云一家始终秉承着“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家教家风。方秀云的丈夫,即杨靖宇将军惟一的儿子马从云,50年前因公殉职,临终前他对家人说:“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从那以后,没有工作的方秀云靠纳鞋底、当保姆,独自拉扯着五个儿女,将他们养大。由于母亲的严格要求,兄妹5人从未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全部都是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大爱无疆:广东 安子

    安子家庭

    最美家语:“没有奋斗的人生,是一条从零到零的虚线。”——广东安子家庭

    这是一个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家庭。女主人从一个闯深圳的打工妹到拥有4家公司的董事长、近百家连锁店的企业家,安子说,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迄今,她已累计出书13部,其中《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开创了中国打工文学新纪元;男主人邱金平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0本书;从小受父母影响,女儿邱亚之不仅自己爱读书,还作为一名传统文化义工,积极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学国学,传播传统文化。他们不单单自己从书中受益,还通过演讲、主持广播电台节目、组织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励无数青年。安子一家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累计扶持资助了近500名失学女童,并在深圳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组织捐款近100万元。资助并设立的“安子﹒中国打工诗歌奖”。

    大爱无疆:宁夏 孙仙梅

    孙仙梅家庭

    最美家语:“社区能有多大的事儿?惊天动地的事没有一件,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芝麻小事,但老百姓的事比天大。”——宁夏孙仙梅家庭

    孙仙梅的家很大,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的7000多名居民都是她的家人,她也是大家公认的“小巷总理”,被所有人称道的“热心大妈”。从1980年走上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孙仙梅三十几年如一日,对社区小事操心,难事挂心,大事尽心,把浓浓的爱与真挚的情延伸到社区每一户居民家庭。如今,在孙仙梅感召下,儿媳妇、大女儿都自愿走上了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孙仙梅又把时刻铭记的“热心为民、耐心做事、贴心服务、爱心奉献”的“四心工作法”传授给晚辈。孙仙梅说,“只要还能动弹,只要社区的老百姓还需要我,就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

    大爱无疆:黑龙江 顾洪昌

    顾洪昌家庭

    最美家语:“守边卫国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黑龙江顾洪昌家庭

    71岁的顾洪昌和他70岁的于秀琴老两口一辈子“与水结缘,与船为伴”,一条大货船载着全家人,既是生活又是生意,快乐而幸福。到了老两口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可两位老人却选择了去守岛。2007年开始,老两口驻守在了黑龙江绥滨段国境线上一座并不知名的小岛——同北岛上,义务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刚到岛上时,没有电,没有像样的住处,种不了蔬菜,手机还常没信号,但老两口坚持了下来,孝顺的儿女虽然都有自己的营生,但经常同父母一起守岛。多年坚守小岛和边境安全,让老两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边境老战士”,与这里的渔民和边防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爱无疆:湖南 曾祥来

    曾祥来家庭

    最美家语:“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从贫穷中摆脱出来。”——湖南曾祥来家庭

    1949年,年仅19岁的曾祥来被当成壮丁抓去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一湾浅浅的海峡,让回乡成了他遥不可及的梦。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看到自己的家乡依旧闭塞贫困,他给乡亲们修建了一条乡间公路,还出资帮助乡亲们购买耕牛、修葺房屋,但更让他揪心的是村里辍学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常年住在老家,说服家长转变观念;为了资助孩子上学,20多年来,他累计出资200万元,花光了毕生的积蓄;为了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曾祥来亲自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台湾爷爷”。老人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他的助学事业就将继续。

  • 孝老爱亲

    百善孝为先。有这样一组家庭,他们敬老爱老、奉行孝道,倾心孝顺父母公婆,倾情照顾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困难群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孝行感天动地,他们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不愧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

    孝老爱亲:广东 麦贤得

    麦贤得家庭

    最美家语:“我一直在想,我所做的一切,如果能唤起人们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敬,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和幸福了。”——广东麦贤得家庭

    “钢铁战士”麦贤得的故事曾在社会上广为传颂,他的事迹曾被写进小学课本,激励过一代人。而英雄背后那个40年来默默付出的女人,同样可敬。虽然是特殊年代党组织安排的婚姻,但李玉枝并没有过丝毫的抱怨。婚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丈夫麦贤得,她四处寻医求教,自学各种药理和护理知识,每天记录他的情绪和身体变化情况,陪他走过风风雨雨,创造了医疗护理领域的奇迹。李玉枝经常教育子女要不怕吃苦,懂得感恩,告诫他们要多用知识武装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今,儿女都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成家立业。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孝老爱亲:河南 郭欣欣

    郭欣欣家庭

    最美家语:“我们把孝心从亲人向更多的陌生人传递,从更多的陌生人再向全社会传递,让更多的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乐。”——河南郭欣欣家庭

    在亲情和前程面前,22岁的郭欣欣选择了辞去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老家,照顾因突发脑溢血成为植物人的妈妈和因糖尿病等并发症瘫痪在床的奶奶,5年里,寸步不离,直到母亲和奶奶相继去世;婚后,她又再次挑起照顾丈夫的外婆和奶奶两位高龄老人的重担,几年间,无微不至。2012年,郭欣欣和丈夫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为附近村子的孤寡残疾老人和困难老人提供帮助。如今,服务队已从最初的夫妻二人发展到包括亲友、学生在内的30余人,服务的老人也达到了380多人,遍及十多个村。

    孝老爱亲:安徽 方海鹰

    方海鹰家庭

    最美家语:“重信守诺!”——安徽方海鹰家庭

    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方海鹰,为了一句战友间的承诺:“谁能活着回去,谁就去给牺牲者的父母做儿子,伺候老人一辈子!”在战友胡兴龙牺牲后,退伍的方海鹰拜别亲生父母来到胡兴龙家中做儿子,并娶了胡兴龙的妹妹为妻。如今,方海鹰和岳父母及妻儿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一段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佳话。

    孝老爱亲:江苏 钱育良

    钱育良家庭

    最美家语:“一定要学知识!要爱岗敬业,为国争光!”——江苏钱育良家庭

    年过七旬的钱育良是全家的主心骨。多年来,他全身心地照顾家中已年过百岁的岳父母和因中风而身体不能自理的妻子。而在他的谆谆教诲下,一双儿女成为了村里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现在,钱育良的子女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虽身在外地,但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儿女一直牵挂着家里老人,经常会回家探望,一大家子人共享天伦之乐。

    孝老爱亲:福建 叶东星

    叶东星家庭

    最美家语:“爱情就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是一种无须回报而心甘情愿的付出。”——福建叶东星家庭

    因一篇身体残疾仍卧床坚持写作的新闻报道而结缘,13年前,叶东星不顾家人反对,离开繁华都市嫁到偏远山乡,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对重残丈夫不离不弃。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张先震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出版散文选集和童话。张先震说:“妻子是我精神家园的脊梁,是她的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和无私奉献,使我跨越了一道道苦难和无助的人生栅栏,拥有了比常人更真挚恒久的爱情和幸福温馨的家庭。我终身感谢她!”

    孝老爱亲:广西 何兰玲

    何兰玲家庭

    最美家语:“事情既然发生了,就去面对。只要一家人一起去携手面对,你分担一些,我分担一些,再沉的担子都显得轻了。”——广西何兰玲家庭

    在家庭遭遇突然变故——丈夫高位截瘫后,妻子何兰玲选择了“留下照顾你,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并支持丈夫马霄开设禁毒微博,将其在禁毒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服务于社会。在照顾丈夫、承担家庭重责外,何兰玲还是一名优秀教师,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迟到或早退。而夫妻俩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年幼的儿子,儿子马星从不与别人比吃比穿,默默努力学习,帮父母照顾爷爷奶奶。一家人携手共渡难关,走过风雨,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庭。

    孝老爱亲:浙江 吴梅丽

    吴梅丽家庭

    最美家语:“夫妻之间就是要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浙江吴梅丽家庭

    汪建华和吴梅丽曾经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他写60多页的情书,她笑得合不拢嘴;他唱歌弹琴,她倾听崇拜……如今汪建华躺在病床8年,身患渐冻人症的他唯有眼球能动,吴梅丽则在身边没日没夜照顾……但这些并没有阻止他们之间爱情神话的继续。汪建华以通过眼球摆动的方式告诉吴梅丽他要说的话,历时4年完成了4万字的书籍《把心捂热》,向读者展示了渐冻人陌生而又温暖的世界。这几年,他又在吴梅丽的帮助下开始音乐创作,他想通过歌曲鼓励病友们不要畏惧、不要放弃,要坚强。

  • 科学教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有这样一组家庭,他们养德崇善、教子有方,大力秉承品德教育为先,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方法,高度重视自身示范作用,努力涵养良好家德家风。他们的故事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生动诠释了以德育人的深刻内涵。

    科学教子:陕西 呼秀珍

    呼秀珍家庭

    最美家语:“努力工作,奉献社会,一家人都是活雷锋。”——陕西呼秀珍家庭

    这是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家庭。说普通,是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普通的教师、工人、干警和军人;说不平凡,是因为这个家庭,先后有五人获得省部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呼秀珍雷锋式家庭”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反响强烈;陕西省妇联及中共咸阳市委分别作出向“呼秀珍雷锋式家庭”学习的决定;咸阳市委建起“爱满人间——呼秀珍雷锋式家庭”事迹展馆,已有社会各界2万余人参观学习。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呼秀珍说,她带学生的秘诀是:爱要献给鲜花,也要献给小草;当警察的大女儿郭巧说,学雷锋首先要爱岗敬业,她在工作中探索的“户政窗口服务法”已在全省推广。

    科学教子:山西 景靠喜

    景靠喜家庭

    最美家语:“日子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山西景靠喜家庭

    每当提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今天的成功,飞天英雄景海鹏总会说:“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景海鹏家中兄妹三人,父母景靠喜、王珍玲为了让儿女成才,在那个困难时期想尽办法。他们一边耕田,一边把农闲时间都用在了加工扫帚的作业上,攒下的钱供孩子们上学。景海鹏从1986年被招收为飞行员后,28年来回家的次数非常少,但母亲王珍玲从没有任何抱怨,一直和丈夫默默支持着儿子。她即使再想儿子,也很少主动给儿子打电话,她怕打扰儿子,怕因家里的小事影响了儿子的事业。她说:“海鹏首先是国家的儿子,其次才是我的儿子。”

    科学教子:辽宁 胡世宗

    胡世宗家庭

    最美家语:“说我是在培养孩子,这不准确,我是在熏陶。”——辽宁胡世宗家庭

    胡世宗是个有名的军旅诗人,他另一个更有名的称谓是:羽泉组合中著名歌手胡海泉的父亲。已发表诗集11部,散文集12部的胡世宗,写出过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而最令他得意的诗作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女儿名海英,法官;儿子名海泉,国内最富诗人气质的“歌王”。胡世宗说,培育子女,自己没有诀窍,只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胡海泉小的时候,住在父亲的书房里,想看书,北岛的诗,顾城的诗,伸手就可以拿起。成名后的海泉歌唱得好,词写得美,还出版了诗集和散文随笔集,真应了那句古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科学教子:北京 刘长海

    刘长海家庭

    最美家语:“教养孩子的目的应该是使她们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去做对的事。”——北京刘长海家庭

    刘长海和妻子周志云都是普通的乡村干部,但却培养出了荣获66块金牌、130块银牌铜牌、30座奖杯的独轮车世界冠军姐妹。科学教子、鼓励陪伴就是他们的教育准则。刘长海夫妇注重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民主生活会来解决问题。夫妻俩很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训练,允许孩子们失败,教会她们正视失败,养成坚持不懈的坚韧品格。如今,夫妻俩还在家里开辟了一个家庭教育分享、展示专区,定期接待周边学校孩子们的参观,定期与有需要的家长朋友召开科学教子主题分享会等等。

    科学教子:吉林 樊桂英

    樊桂英家庭

    最美家语:“人活在世上,要知恩图报,要积德行善,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吉林樊桂英家庭

    83岁的樊桂英老人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家庭贫困没读过书、不认字,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的7个孩子读书识字,做有文化的人。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书接受好的教育,她三次举家搬迁;并在丈夫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一人挑起全家重担,含辛茹苦将子女培养成人。现在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生5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樊桂英老人以最质朴的话语和踏踏实实的行动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儿孙们不负期望,工作上个个是行家里手。而且在老人的教育下,全家人长期资助6名孤儿。截至目前,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渠道,一家人共向社会无偿贡献资金达60余万元。

    科学教子:重庆 杨兴明

    杨兴明家庭

    最美家语:“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重庆杨兴明家庭

    黄家五代100余人,儿孙满堂,拥有长久的和睦与幸福。家庭和睦的秘诀就在于家风。在黄家,家风就是传承了上百年的黄氏祖训。黄氏家族迁居到石床村已逾百年,子孙谨记“节俭光前代,诗书启后昆”的百年祖德,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十二字家风。从黄家的高祖祖辈——黄上怀开始,更是撰有《黄氏家训》传于后世,家训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世、慈孝婚恋等多个方面激励后人将其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事业。

  • 热心公益

    担当是一切美德的起点。他们是一个个敢于担当的家庭,为了做公益,他们可以大公无私,花光自己最后一分钱;为了做公益,他们可以抛家舍业,让人间大爱在世间漫延——“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是他们,让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成了新的社会时尚;是他们,让“最美家庭”的“最美效应”得到持续发酵和推广,让爱成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热心公益:安徽傅强家庭

    傅强家庭

    最美家语:“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后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到一些感受、体会,包括快乐,也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安徽傅强家庭

    从1998年开始坚持无偿献血,16年来,傅强已累计无偿献血和血小板合计 78400多毫升,并先后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无偿为社会志愿服务1.7万小时。妻子裴春梅也连续多年参加无偿献血,并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作为一名专业心理教师,她利用自己的所学,义务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无偿为社会服务1.1万小时,受益人次超过了40万。2008年,裴春梅牵头组建了安徽省第一支学生心理志愿者队伍——“萤火虫”心理志愿者服务队。

    热心公益:甘肃赵金凤家庭

    赵金凤家庭

    最美家语:“碰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都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甘肃赵金凤家庭

    从1988年开始,赵金凤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已经有180多人。20多年来,她用于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的资助款超过210万元。2005年,她还成立了以资助贫困学生为目的的“赵金凤救助贫困女童助学奖励基金会”,她每年出资2000元,专门用于奖励资助10名桐川乡贫困女童和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在救助困难学生的同时,赵金凤安置下岗职工和贫困农民就业360多人,扶持和带动周边地区1000多名个体户走上了经商致富路。在她的影响下,一家人都积极参与到救助贫困的行列中。

    热心公益:内蒙古自治区敖其尔家庭

    敖其尔家庭

    最美家语:“如果我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节约的话,哪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内蒙古敖其尔家庭

    蒙古族夫妇敖其尔和妻子陈银锁只生了一个孩子,可30年来,有370名孩子在心底默默喊他们“父母”。在银行工作的他至今寄身租来的陋室,妻子寄身单位宿舍,这一切都缘于敖其尔在部队时要“做一个雷锋式的好人”的信念。从把10多名素不相识的贫困孩子接到家里抚养,到自掏腰包25万、争取善款40多万元资助370名贫困孩子读书;从救助50户残疾家庭到为2个贫困村33户牧民争取99万元惠农贷款,他用行动告诉人们,慈善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一颗真诚的大爱之心。

    热心公益:山东陈亮家庭

    陈亮家庭

    最美家语:“要让孩子们吃的一样、用的一样、穿的一样,不能因为钱让孩子们自尊心受伤。”——山东陈亮家庭

    陈亮和逄秋香是一对80后小夫妻,2010年10月1日,他们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正式免除自家开办的幼儿园150多个孩子的学费,孩子们每天只需交6元钱伙食费,除了中午一顿饭,还可以获得两顿加餐。四年来,累计有近2000名小孩受益,一家人在这条公益道路上的投入也已经超过300万。为了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小两口不仅花完了家里70多万拆迁补偿款,还靠出租门面房、开办儿童乐园等赚钱养园。尽管这项公益事业坚持下去很难,但夫妻俩却从未后悔,也从未想过要放弃,并表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坚持下去。

    热心公益:陕西范秀莲家庭

    范秀莲家庭

    最美家语:“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扎根农村;也只琢磨了一件事,就是怎么把娃娃教育好。”——陕西范秀莲家庭

    别人退休后到农村是为了休闲,雷国平范秀莲夫妻俩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却是为了让农村娃娃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在家门口就有书看。为了让孩子们学有榜样,从2002年开始,这对银发伉俪便编辑制成《无臂大学生--姚伟》、《东里西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女博士--王男》等励志故事,到各个地方进行展览。为了探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雷国平亲自撰写了《娃娃经》送给学生家长,并筹集2000多册图书在村上办起了公益性青少年图书室,成立了家族教育基金会,奖励品学兼优的孩子。十几年来,仅有500人的小村庄,目前已涌现出1名博士、4名研究生和32名本科或大专学生。

    热心公益:上海诺杨-罗拿家庭

    诺杨家庭

    最美家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实际行动让‘全国最美家庭’这个称号更加美丽。”——上海诺杨家庭

    家住上海长宁区的诺扬-罗拿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是土耳其人,上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如今已有30余年。诺扬-罗拿一家人刚入住上海长宁区时,看到邻居的门上挂着“文明家庭”的牌子,出于好奇,诺扬-罗拿便询问如何才能成为“文明家庭”。了解情况后,诺扬-罗拿和家人主动参与小区各类公益活动,先后资助过小区十几个困难家庭的学生。2005年,诺扬-罗拿的家门上终于也挂上了“文明家庭”的牌子。诺扬-罗拿还是上海第一位“洋啄木鸟”,为了解决上海的交通问题,诺杨多次“上书直谏”。他写的《红绿灯变得太快》还在一次交通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本人也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热心公益:四川刘陈军家庭

    刘陈军家庭

    最美家语:“做这些事就凭自己的良心,谁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遭受痛苦。”——四川刘陈军家庭

    2008年5-12地震期间,刘陈军和丈夫胡志林曾冒着余震和飞石不断的危险,把一辆受困旅游车里的游客一一疏散到自己经营的回归饭店内。一个被刘陈军救助过的老板说,要不是亲身经历那次磨难,他根本不相信世上会有不图任何回报舍命帮人的事,是刘陈军改变了他的后半生。救灾期间,回归饭店还变成了“灾民临时救助站”,先后为7000多名游客和来往人员提供食物和休息场所,他们的故事也被各级媒体争相报道。自称凭良心做事的夫妇俩,家里还收养着3个孤儿。如今,回归饭店已从“临时救助站”成为“旅行中转站”,胡志林、刘陈军夫妇一家依托这个饭店过得红红火火,和和美美。

    热心公益:新疆那斯甫海霞家庭

    那斯甫海霞家庭

    最美家语:“草原上的花儿有多少,吾哈斯医生做的好事就有多少。”——新疆那斯甫海霞家庭

    哈萨克族医生吾哈斯·苏来曼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牧民之家,从1971年开始做赤脚医生,他在牧区先后巡诊9万余次,拯救危重病人9000多人次。由于丈夫常年在外,他的妻子那斯甫海霞·努尔哈森独自一人撑起了全家9口人的生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那斯甫海霞2003年开了一家小甜食店,生意异常红火,她主动向周围的待业妇女免费传授技术,如今,20多个人中有9人已成功开店。2009年,那斯甫海霞又和退休老干部们组成 “爱心妈妈团”,现在已有150多人,定期捐款捐物援助贫困家庭和各地受灾群众。在夫妇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女尊老爱幼、热心助人,用家庭成员每个人的爱托起了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热心公益:天津赵永华家庭

    赵永华家庭

    最美家语:“把生命最后的礼物留给世界。”——天津赵永华家庭

    赵永华今年70岁,下岗22年,但这22年他可一点没闲着。1993年开始,他每月为困难人群捐款,1998年,他接收了第一位孤寡老人。22年来,他与妻子孙秀兰共扶养过12名老人,其中5名是残疾人,还为7位老人送了终。2002年,他和妻子办理了无偿捐献遗体手续后,就在自家门口钉了一个牌子“天津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家庭电话也就成了“捐献热线”。截止到2012年底,天津共423人捐献遗体,其中赵永华经手的就有140余人。此外,在他的宣传下,还有两千余人同意移植器官并已经进行了公证。

    热心公益:新疆兵团姬文明家庭

    姬文明家庭

    最美家语:“珍惜一家人的缘分,碰到什么事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疆建设兵团姬文明家庭

    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姬文明、张丽华夫妇坚持走科学种植、规模经营、多元发展的致富路,带头承包了670亩盐碱地,带头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膜下点播技术,成为团场名符其实的甜菜种植“状元”,并先后帮扶了十几家困难家庭,带动20多户职工靠种甜菜走上了致富路。自到了婆家第一天起,张丽华就把婆家人当自己的亲人,什么事都给弟妹们做榜样,碰到什么事总是心往一处想。

  • 和睦家庭

    生命是一个过程,由每一天叠加而成。有的人,日子一天天如水一般流走,他的生命只是一个苍白的过程;有的人,接纳生活的一切,把酸甜苦辣都融入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伫立在高高的顶峰,还是徘徊在失落的低谷,他都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生命演绎得绚丽多姿。正如有人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幸福家庭的秘诀又各不相同。

    和睦家庭:广西韦英光家庭

    韦英光家庭

    最美家语:“平平凡凡地生活、平平凡凡地做事。”——广西韦英光家庭

    韦英光和肖少芬夫妻俩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多年,都是医院中层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拔尖人才。 2012年9月,韦英光主动请缨到非洲尼日尔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深入疫区,抢救病人,完成了大量外科手术,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誉;妻子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援非工作,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和面临高考的儿子,并在工作上实现了零投诉、零差错。夫妻俩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和睦家庭:西藏薄金清家庭

    薄金清家庭

    最美家语:“多民族家庭和睦的秘诀是,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干涉信仰,不逼不劝,给充分的生活和信仰空间,让大家都自在。”——西藏薄金清家庭

    家住西藏拉萨市的薄金清老人今年79岁,和别的家庭不同,他们家每年要过三次新年,分别是春节、藏历新年和古尔邦节,原来薄金清是汉族,老伴儿是藏族,二女婿马吾德是回族,每当过节,全家3个民族的18口人都会齐聚一堂,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平时,18口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3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信念:团结、友爱、善良、勤俭。入藏已经50多年的薄金清经常对儿孙们说:“家和万事兴,我们国家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民族团结了,国家也就富强了。”

    和睦家庭:西藏央京家庭

    央京家庭

    最美家语:“康定溜溜的情,系着三代人的心。”——西藏央京家庭

    央京的家庭很特别:她的父亲和母亲是西藏最早从事艺术事业的老革命;央京和丈夫也是艺术家;央京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走上艺术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艺术之家里,父亲和母亲相识于康定城,几天的相遇相知,令相隔万里的两人走到了一起,像康定情歌歌词一样浪漫;央京和丈夫扎西次旺因琴结缘,如今央京拉琴,扎西次旺谱曲,小提琴相伴二人至今;央京夫妇的长子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目前在德国进修,明年将回西藏大学任教,次子达瓦本是同济大学的一名理科生,真心喜欢西藏音乐的他,最终放弃理科的学习,决心为西藏音乐写一本书。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热烈的爱,把全家人的心栓在了一起,也成了这个家庭成为“最美”的真实内涵。

    和睦家庭:海南李昌女家庭

    李昌女家庭

    最美家语:“既然碰上了,我就要管,如果谁都不管,阿婆她会死在外头的。”——海南李昌女家庭

    今年94岁的谢秋乾阿婆是个不幸的老人,老伴早早辞世,孙女病死他乡,养子抑郁离世,儿媳悄然改嫁,74岁的她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行乞者;她又是一个幸运的老人,1995年春节她行乞到李昌女家,不仅被留了下来,还被当亲妈一样服侍着,李昌女还先后花了10多万元治好了老人的肺结核等重病。2012年,谢阿婆不小心摔倒导致左大腿髋关节骨折,面对又是10多万元的手术费,李昌女尽管犯愁,却不言放弃。2013年,李昌女获选“感动海南十大人物”,对她的颁奖辞是“家境虽贫寒,你却是爱的富翁,别人对父母才有的爱,你却无私地给予了一个流浪的老人,你用十八年的细心,称量出‘大孝’的重量。”

    和睦家庭:河北居荫平家庭

    居荫平家庭

    最美家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实现幸福的方法各自不同。”——河北居荫平家庭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老有所学、老有所乐;5个儿女全部考上大学,兄友弟恭,家庭美满。逢年过节,居住在同一小区的全家二十几口围坐一张圆桌,说说笑笑,羡煞旁人。和睦的背后是居荫平和张永铭这对老夫妻,在近60年的婚姻生活中对自己家庭幸福守则的感悟:60载的婚姻生活,俩人自强不息,相濡以沫,信守着对家庭的承诺;教育子女,俩人言传身教,点滴润物,培养孩子高洁的品格;帮助别人,俩人真诚、热情,分享助人的快乐。居家的生活还将继续,他们的幸福守则也将不断传承、传递。

    和睦家庭:浙江胡金凤家庭

    胡金凤家庭

    最美家语:“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把亲情记在心间。”——浙江胡金凤家庭

    已经94岁高龄的胡金凤老人和丈夫育有9个子女,现在9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儿孙,全家一共有43口人。9家人在大哥苏阳松带领下,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亲密无间。13年前,丈夫去世后,胡金凤老人不想跟儿女们住在一起,大家就排出了“值班表”,轮流陪伴母亲;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子女们为母亲设立了专门基金,用于老人看病、出游和老屋修缮等;为了让爱热闹的母亲过节高兴,43个家庭成员每年春节都会从天南地北赶回老家,上演一场四世同堂自编自导自演的家庭“春晚”,十几年来从未断过。全家人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对老人的陪伴,写全了心中的孝道,放大了家庭的关爱。

    和睦家庭:湖北谭立祥家庭

    谭立祥家庭

    最美家语:看到他,我心里踏实。只要他活着,我做什么都愿意——湖北谭立祥家庭

    家住湖北恩施利川市龙潭村四组的谭立祥和老伴牟来珍都已年过古稀,婚后的52年里,夫妇俩从没吵过架、红过脸,感情笃深、关爱备至。2013年,谭立祥不幸患上了食道癌,手脚长期冰冷,牟来珍每天打来热水,服侍老伴烫脚,从不间断,在他住院期间,老伴悉心照顾他,给他捶背、洗脚,温馨的场面令护士感叹不已“两个老人亲密的样子,像年轻人谈恋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对于谭立祥和牟来珍夫妇来说,这段歌词便是他们爱情的真实写照。

  •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结束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传统的载体,良好的家风更是弘扬家庭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德育良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妇女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崇高责任。做好家庭工作,是党交给妇联组织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家庭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社会文明和谐的承载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