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四合院曾经是北京重要的文化基因,但随着首都市民居住形态的改变,住进高楼内的居民互不熟悉、互不往来,传统的邻里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北京市通州区大力践行的楼门文化,使这种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通州区不断加强文化楼门建设,打造新型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努力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州区注重发挥“一长五员”的引领作用,在全区6000余个文化楼门建成“一长五员”工作格局,“一长”即楼门长,“五员”即治安调解员、政策讲解员、卫生管理员、文化宣传员及生活服务员。各社区针对“一长五员”,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引领社区居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构建“三区一门”工作网络体系,即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小区、党小组包楼区、党员包楼门,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宣传引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注重建立完善监督制度,提高楼门管理水平,通过居民代表议事会、听证会、楼门长会等,对楼门管理中的各个事项进行全程监督,实现居民的事情自己研究、自觉参与、自行办理、自己明白,同时邀请辖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楼门管理工作,并征求其对楼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楼门管理的良好运转,传递遵章守纪、民主规范的价值理念。
通州区树立楼门就是“公共客厅”的理念,按照楼门客厅化的建设要求,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等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创作以国旗、天安门、北京城市副中心蓝图等为题材的手工制品,张贴反映祖国富强、通州发展的宣传画,增强居民的自豪感,营造文明向上的良好环境,同时实施“一楼一品”工程,集中打造一批以“法治”、“诚信”、“和谐”等为主题的特色楼门。树立文化宣传进楼门的理念,在原有楼宇宣传栏的基础上,加装LED宣传屏,滚动播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宣传短片、报纸摘要、科学知识讲座等信息,弘扬正能量,占领舆论阵地。
打造“楼道博物馆”,搭建居民才艺展示平台,坚持楼道内的作品“自主创作、统一装裱、集中展示”,将居民的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等文化作品塑造为楼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扶持“十姐妹”等自发组织的创作团体,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充分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树立惠民服务到楼门的理念,整合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等政务服务信息,制作办事指南板报栏,在各社区楼门进行巡回展示,并定期更换板报内容,形成政务服务进楼门工作模式,提高政务服务信息普及程度,引导居民由“被动”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到“主动”寻求政务服务。树立楼门卫生社区干净的理念,大力治理社区卫生,组织动员楼门长,广泛发动居民,对辖区内楼道墙壁、楼梯、窗户进行粉刷,安装防盗门,解决楼道黑、脏、乱等问题,彻底根除楼道小广告“牛皮癣”现象,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通州区从关爱楼门弱势群体入手,利用春节、五一、重阳节、助残日等时间节点,组织青少年主动到楼门内空巢老人、残疾人、高龄老红军等重点人群家中走访慰问,送去一份温暖。在传递爱心、送去关爱的同时,赠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品,把学习、宣传和践行有机结合起来。从解决楼门住户的实际困难入手,建设“刘姥姥温馨小屋”工作室,照看放学后小区内家长没到家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休息、玩耍的场所,填补了“学生放学了,家长没下班”的看管空白,拉近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相互信任,形成了与邻为乐、亲如一家的和谐景象。从提高楼门各家各户的互助意识入手,在楼门中推广“自我服务、邻里互助”行动。倡导社区居民“一家有难邻里帮”,启动以“为本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担任一项社会工作、认领一个公益岗位、组织一次邻里聚会、提供一次邻里互助”为内容的“邻里守望五个一”活动,让自我服务的意识成为楼门自治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