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某 提问

网友多多问

习近平11月29日至30日将赴法国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这是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世界气候大会,此次会议相对以往有什么特别吗?

小编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签订的,如今已有190余个缔约方。

自1995年至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每年在不同城市召开一次会议,此次在巴黎的气候变化大会已是第21届。

如果你有关注过以往的气候大会可以发现,此前历年气候变化大会,我国带队出席的多是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2007年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由时任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带队出席。从2008波兹南世界气候大会后,多届会议均由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解振华带队出席。

而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

同时,小编还留意到,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38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也都将出席。这可比参与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85个以上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还要多出50余人。

小编想提醒的是,领导人阵容只是此次会议表面上的特别,更深层次的特别还在于此次会议要讨论内容的重要性。

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有的两个国际性的文件。一个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这个公约基础上,各个国家才走到一起坐下来启动联合国谈判。

而另一个就是在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在2005年生效,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具有法律效益的气候协议,而此协议的截止日期就到2020年。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虽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是,“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态度使得协议不具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

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当时因为“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条,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非常不一致。“大家互相指责,这个问题非常纠结。我们更强调历史的排放的责任,但西方提当前排放情况,就卡在了这个地方。”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几年,都是各国去弥合这个分歧,带有准备的性质的探讨,但这次时机已走向成熟。

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所以备受瞩目,就在于它要达成的国际协议,这份协议将决定2020年以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层面的策略应该怎么走,这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如果巴黎谈判拿不出一个成型的协议文本,就意味着2020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以后,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再没有一个国际协议来约束减排。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的问题将没有办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控制,升温就超出了人类的预期。

不可否认,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谈判中的分歧可能依旧不可避免。但是,有消息显示,与此前相比,各国达成新协议、进行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要更强烈。

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以往是做出一揽子带有强制性协议,去代替《京都议定书》,难度很大,而这次各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的设定减排目标。包括此次最后的协议,美国也明确的表示不能达成有明确法律约束性的条约性的协议,这样就比哥本哈根时要更容易成功。”

习近平主席的出席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让我们期待这次大会结出丰硕成果吧!

本文综述自:
      气候变化大会开了21次 中国国家主席为啥首次参加? 中国搜索 2015-11-26
      中国最高领导人 首次参加气候变化大会 长江日报 2015-11-26
      习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并访问津巴布韦、南非前瞻 中国青年报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