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保护民族的DNA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4: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6月15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保护民族的DNA

     点击进入论坛〉〉〉

    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此次展览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期间,共有27位工艺大师、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制作和表演。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很多传统的技艺随着传承人的消失而人亡艺绝。

  

  

  

  

皮影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田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陆续提出了许多议案、建议和提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也陆续出台。今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

    已经63岁的山东泰山皮影艺人范正安如今再也不用为技艺的失传而担忧了,当地的文化部门特地为他制定了一个五年保护计划,不仅在经济上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还计划在五年内帮助老人培养十位学员。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才能有效,怎样发展才算创新,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如何真正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详细内容如下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我们首先来关注一期节目的反馈,6月10号《焦点访谈》播出了“揭秘高考替考”,对河南省郸城县和项城市的高考替考现象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迅速查清,一查到底,目前有16名涉案人员被处理,其中郸城县第二高中副校长赵振华等两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为他人非法采集影像资料的项城市招办工作人员被立案审查,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河南省招办认真总结教训,向省委省政府写出报告,并对近年来,特别是今天郸城县和项城市发生的替考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和解决措施,通报全省。

    好,我们来看今天的节目。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忙活着准备包粽子过节了,可能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过端午节实际也是在享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它是各民族独具的DNA,有了这些DNA的指认,各民族才能显示出独特的文化特性来。最近就有一批传承千百年,记录了中国民族DNA的古老技艺,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     

    解说:

    他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他们被称作“人类记忆的背影”。但这些经历了上千年沧桑岁月的古老记忆,在今天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久远的记忆和欢乐。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此次展览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指五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期间共有27位工艺大师或民间艺人做现场制作和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互相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田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应该说,我们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工作做了很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个原因就是由于现在,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国际化,从经济的一体化现在到文化的一体化,全世界在同一个时间看同一部大片。现在在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他们的审美观念越来越相近,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所思、所想也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加以保护的话,再过10年,这些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宝贝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解说:

    范正安老人是山东泰山单人皮影表演项目的唯一传承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时都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     

    记者:

    这个大概传承多少年了?

    范正安 山东泰山单人皮影民间艺人:

    这个传承,现在根据文字记载,大概在一千多年吧。

    记者:

    那比美国历史还长。

    范正安:

    那比它长多了,美国要比文化,要比咱是望尘莫及,的的确确咱们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好多一些民间技艺因为保护不善已经消失很多了,比方现在我这一个人的皮影,如果说我要是没了,在我这儿就断掉了,就没了。     

    记者:

    林老师,您刻这个刻了多少年了?

    林邦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六十七年。

    记者:

    您今年高寿?

    林邦栋:

    八十一,我是第四代继承人。

    解说:

    林邦栋老人1926出生于浙江乐清,自幼继承父业学习细纹刻纸,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他的刻纸作品用图案纹样来调整画面黑白关系,平衡构图与表现主题,技法奇特、工艺精湛堪称一绝,先后共有10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同时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人亡艺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陆续提出了许多议案、建议和提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也陆续出台。今年的6月9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林邦栋老人也在其中。     

    田青:

    国家将来是会有经济上,包括社会待遇上各种方面的支持,我们希望用这种的方法给这些传承人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技艺传下去,同时,这种社会的肯定我相信对年轻一代会有影响。

    范正安:

    你看到吗?在这儿吗?就把它拿住,拿住。这一手拿这一根,给你一下子,快跑,快跑。

    解说:

    已经63岁的范正安老人如今再也不用为技艺的失传而担忧了,当地文化部门特地为他制定了一个5年保护计划,不仅在经济上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还计划在5年内帮助老人培养10位学员。

    范正安:

    本来以前我很悲观,我认为就是这些老的东西这些孩子、年轻人接受不了,最近这两年经常邀请我过去给学生做一些演出,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非常受欢迎。从他们身上我感觉,并不是古老的文化一点市场没有了,我觉得这个行为不单是说政府如何去支持的,在我们本身来说,也应该积极地去创作一些新的节目,适应青少年的口味,既保持传统的演出方式,又有新的内容,让这孩子、青年人都能接受,我想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

    田青: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这个商业社会,能够自己生存下去这样的环境,我觉得一是靠国家,二是靠社会,三是靠传承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它是我们祖先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DNA,都认识到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把这些东西中断就是我们的罪过。而我们的民族只有保存住自己的DNA,保存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未来,只要大家都认识这一点,我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会越来越好。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百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越来越为整个社会所认同,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才算有效?怎样发展才算创新?其实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些地方存在“重申请轻保护”,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仿佛只要一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万事大吉,文化遗产因此就会自动保存起来。人们都意识到,不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但真正要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见。

    更多精彩栏目推荐:

[焦点访谈]失踪的基本农田
[焦点访谈]紧急应对南方洪灾
[焦点访谈]普洱震后救援纪实
[焦点访谈]揭秘高考替考
[焦点访谈]渎职侵权 罪不可恕
[焦点访谈]共享社保阳光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