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我们搬出了棚户区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3: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进入论坛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从去年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辽宁省各地展开,生活在棚户区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抚顺市内原有大量集中连片的棚户区,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大多是矿工和下岗、低保人员,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抚顺市房产局负责人介绍,抚顺市棚户区房屋共有23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4万人。生活在棚户区内的人们除了没有供暖之外,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和厕所。通常是几百户人家守着一口井,上千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厕。

  

    “尽早搬出棚户区”成为棚户区居民的梦想。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初开始,着手对全省5万平米以上、涉及近百万人口的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然而,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要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对此,辽宁省采取了压缩开支、减免税费、借贷等多种措施筹措资金。

  

    解决了筹措资金的渠道,全省的棚户区改造开始全面启动。以抚顺市为例,仅2005年就拆迁棚户区房屋12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7万户,1万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同时,抚顺市还采取优惠政策,让居民拿最少的钱住进楼房。

  

    棚户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新家,开始新的生活。仍住在棚户区里的老住户们,也正在积极配合和支持政府进行棚户区改造。

  

    据了解,辽宁省计划2006年基本完成五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明年将启动五万平米以下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翟树杰: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节目。

  

    您现在通过大屏幕看到的这幅照片是在辽宁省抚顺市拍到的,这一片破旧的平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跟“城市”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然而它的的确确就是城市的一角。2005年一场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辽宁省各地展开,生活在棚户区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解说:

  

    这片崭新的民居位于抚顺市莫地沟小区,鲜艳的墙面、明亮的玻璃使这里看上去跟一般的新楼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住在里面的住户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

  

    棚户区居民:

  

    没想到活这么大岁数上了新楼,没想到。

  

    棚户区居民:

  

    你说我搬了新楼能不高兴吗?我的心情是用语言无法去形容的。

  

    棚户区居民:

  

    睡着觉我都能高兴得乐醒。

  

    解说:

  

    看着居民们高兴的样子,又有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他叫安义,是抚顺市的一名摄影爱好者,2004年底报纸上的一条新闻使安义将手中的镜头对准了身边这片沉寂了多少的棚户区。

  

    安义 摄影爱好者:

  

    2004年底通过新闻媒体看到抚顺棚户区要改建,我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想留下一些资料。

  

    解说:

  

    抚顺享有“煤都”的别名,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大量的矿工人口是这座城市最突出的特点,市区内大量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有相当一部分是矿工房,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大多是矿工家庭,或者下岗、低保人员,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史有成 抚顺市房产局局长:

  

    抚顺市是以煤矿为主形容的棚户区。随着煤矿的发展,在矿区周边建的简易房、土坯子,还有一些历史比较远的就是矿工房、劳工房,像这样的房子抚顺市共有230万平方米,55片,涉及到居民是24万人,占我们抚顺城市人口的1/6。

  

    解说:

  

    为了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全省五万平米以上,涉及近百万人口的集中连面棚户区进行改造,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棚户区内发生。而同样也是在2005年,安义背着相机穿行于抚顺市的30多个棚户区拍摄了一千多幅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了棚户区的变迁。

  

    这是一幅令安义至今仍记忆深刻的照片,照片中正在洗衣服的人名叫王喜运,一年前的一个早晨安义走进了王喜运的家。

  

    安义 摄影爱好者:

  

    当时(屋里)光线特别暗,我那个镜头调到2.8,感光度调到800度,把光圈开到最大才拍到这张照片。当时我看到这位大哥的眼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喜运 抚顺市莫地沟居民:

  

    1980年到现在25年了。

  

    记者:

  

    25年住的没见过太阳?

  

    王喜运:

  

    没见过太阳,是北屋,特别潮湿。

  

    解说:

  

    王喜运是抚顺市老虎台煤矿的一名矿工,妻子退休在家,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在棚户区住了整整25年。抚顺的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度,一家人只能靠烧煤取暖,然而即使这样,屋里仍然不暖和,为了烧煤取暖,一家人甚至还发生过意外。

  

    王喜运:

  

    有一次突然间煤气中毒了,小孩嗷嗷叫,当时我就迷糊了,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了,我媳妇当时她也起不来了,我好不容易爬到门口把门打开了,再晚一会儿可能都熏死了。

  

    解说:

  

    除了没有供暖之外,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家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厕所,几百户人家守着一口井,上千户人家使用一个公厕,这样的事在棚户区并不稀罕。这种圆顶的大茅厕,当地人管它叫圆茅楼,在安义的镜头里圆茅楼被定格在棚户区的历史上。

  

    安义:

  

    去年二三月份有一天,天特别冷,看到一位老大爷没穿棉衣,连跑带颠地往便所跑,事后和老大爷聊天当中,他说一左一右一千多户人家都使用这个便所,上便所特别难。

  

    棚户区居民:

  

    都是这儿的,都往这儿上。

  

    棚户区居民:

  

    轮着用呗,他用完他用呗,排队呗。

  

    王雅君 抚顺市莫地小区居委会主任:

  

    等到雨天居民上厕所难,就特别突出了,都得挤到里面去,有的时候因为这事可能还发生不愉快的事,这都是经常发生的。

  

    解说:

  

    破败的房屋的,简陋的生活条件,使老王一家失去了许多原本应有的欢乐和幸福,八年前女儿离开了棚户区的家,住到了姥姥家去了,生活的艰辛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王海燕 王喜运的女儿:

  

    就是不想在那儿住了。

  

    王喜运:

  

    咱有一天,哪怕能住上新房,咱这辈子没白活,咱说心里话,好歹住新房了。

  

    解说:

  

    艰苦的居住条件,使棚户区成了人见人愁的地方,多少年来,棚户区里操办婚事形成了一种怪现象。

  

    史有成:

  

    在棚户区凡是听到鞭炮声的时候,说明又有姑娘嫁出去了,新娘从来不进来,谁也不愿意嫁进来。

  

    解说:

  

    多年来,落后的棚户区成了城市的伤疤,政府的心病。除了抚顺市,辽宁市其它地市也普遍存在棚户区的问题,尽早搬出棚户区,成为棚户区居民和政府共同的梦想。

  

    2005年初春,一场彻底改变棚户区面貌的工程在辽宁省各地拉开了帷幕,尘封多年的梦想和愿望开始复苏,然而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要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

  

    李克强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财政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拿一些,减免建设过程当中的税费向国家开发银行借软贷款,以及百姓拿一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来筹措资金,棚户区改造还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的资金支持也是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解说:

  

    解决了筹措资金的渠道,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开始全面启动,2005年仅抚顺市就拆迁棚户区房屋12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700户,一万多名居民喜迁新居。2005年10月王喜运一家终于告别了居住25年的莫地沟棚户区,搬进了楼房。

  

    王喜运:

  

    我们搬过来以后正式有一个卫生间了。

  

    记者:

  

    卫生间有了。

  

    王喜运:

  

    这是铝合金的,还有坐便器。

  

    记者:

  

    抽水的。

  

    王喜运:

  

    抽水的,这个洗手的,这是我姑娘住的房子。

  

    王雅君:

  

    搬新楼以后,老百姓特别高兴,他们说以前上厕所是有一张纸就够了,现在费用高了,但是我们心里高兴,因为什么呢?因为最起码冬天不冻屁股了,用老百姓的话说。

  

    解说:

  

    对于棚户区居民的搬迁,抚顺市采取了优惠政策,让居民拿最少的钱住入楼房,王喜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王喜运:

  

    (原面积)32平米不拿钱,原来的,13平方的拿7800(元),600(元)一平米,超过45平米的(面积)议价。

  

    记者:

  

    超过45平米以外的?

  

    王喜运:

  

    45平米以外的拿了900(元)一平米,15平米,13500。

  

    记者:

  

    这一共是?

  

    王喜运:

  

    总共花了两万二(千),两万两千元。

  

    记者:

  

    现在是多大的房间?

  

    王喜运:

  

    现在是60平米的。

  

    记者:

  

    都是你的产权吗?

  

    王喜运:

  

    都是。

  

    解说:

  

    而这些在原来棚户区家中拍的老照片,也成为老王一家永久的记忆。

  

    记者:

  

    现在还用这锅呢?

  

    赵素坤 王喜运的妻子:

  

    现在还用这锅,这个是从原来的平房带过来的,这个挺好,挺结实的。

  

    记者:

  

    现在在这儿烧饭,跟原来在那边烧饭有什么不一样?

  

    赵素坤:

  

    当然大不一样了,这儿一根火柴(就行了),这儿烧的是液化气,在那儿还得生炉子,还得先点煤,等火上来才能炒菜,这儿只要一根火柴,火点着了就能炒,方便多了。

  

    张自力 记者:

  

    随着棚户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搬入新家,开始新的生活,仍然住在棚户区里的老住户们也开始热切地期盼地自己能够早一天过上住楼房的日子,积极地配合和支持政府进行棚户区改造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身边的队伍就是前来签订拆迁协议的居民们自发排成的,虽然现在的时候离开始正式签约还有半个小时,但是居民们的心早已经热了起来。

  

    棚户区居民:

  

    我们早早就来了,我早起五点我就起来了。

  

    棚户区居民:

  

    在那儿住了多少年了,可算住上楼了。

  

    棚户区居民:

  

    咱们得感谢国家。

  

    李克强:

  

    居住在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大多数是过去的矿工,半数以上是城市低保人员,他们过去曾经为国家做过贡献,我们现在为他们解决基本的居住条件也是构建和谐辽宁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计划完成五万平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明年还要启动五万平米以下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要使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演播室主持人:

  

    喜庆的鞭炮声迎来了新娘,也迎来了棚户区居民的新生活,看着棚户区居民一批批地搬进新居,不禁让我们想起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所描述的是诗人心中的理想,而今天这一理想在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中得到了实现。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节目,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