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广告牌上的蔬菜书记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3: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山东省寿光县是全国闻名的蔬菜大县。在当地,一说起种菜致富,很多菜农都会提到一个人――王乐义。王乐义在三元朱村当了28年村党支部书记。28年中,他带领村民一步步改善着生活,改变着农村的面貌。

  

    改革开放之初,三元朱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乐义发现反季节蔬菜前景广阔,于是四处求学,最终试验成功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1989年底,首批反季节蔬菜上市。之后,王乐义带领十七个党员在全村普及新大棚技术。第二年,全村大棚便发展到181亩。全村家家户户几乎一下子都成了万元户。

  

    三元朱村的奇迹引来各方关注。这时有人提出,这个蔬菜大棚技术不能“外传”。但王乐义认为,一个村富不算富,全国农民都富起来那才是富。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当年就建起了5130个大棚,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寿光的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就有40万亩。

  

    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也越来越多。从1990年到现在,三元朱村接待参观学习的多达90万人次。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小学文化的王乐义带领村民们不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还引进了国内外300多个名优新品种。

  

    


在王乐义65岁的时候,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让他很振奋。他说,他要继续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让全国各地,尤其是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农民都能尽快致富。

  

    详细内容

  

    主持人 翟树杰:

  

    山东寿光是全国文明的蔬菜大县。在寿光,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牌,广告牌上还有这么一位老人。那么这是什么人?怎么像明星一样,上广告牌了呢?不过,这个疑问对于寿光的菜农们来说,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这位名叫王乐义的老人,作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引领他们走上了致富路,他就是菜农心中不折不扣的大明星。

  

    解说: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的菜农们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节,北到黑龙江,南到江苏,每天到这里买菜、运菜的络绎不绝。这几天,从寿光运往全国各地的菜每天就有1000吨。在采访中,寿光的菜农们说起今天的红火日子,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个人。

  

    菜农甲:

  

    多亏了王乐义书记,没有他的带动、他的投入,我们老百姓发展不了这么快。

  

    菜农乙:

  

    这要感谢乐义,应该说最早的起点就是在孙集镇乐义蔬菜嘛,对不对?

  

    解说:

  

    被菜农念念不忘的王乐义是寿光市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65岁,寿光有几百个村,那么多菜农,为什么偏偏感谢他呢?寿光市委书记徐振溪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徐振溪 中共山东省寿光市委书记:

  

    在我们寿光市,之所以有这么大规模的蔬菜产业,之所以有这么响亮的蔬菜品牌。说到底,还是从王乐义试验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的。

  

    解说:

  

    蔬菜是寿光的标志和最响亮的品牌。它是怎么跟王乐义联系在一起的呢?这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改革开放之初,三元朱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短短几年,王乐义就带领全村人迅速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怎么才能让乡亲们致富,过上好日子呢?1988年春节,一位常年在外贩菜的亲戚带着几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来看王乐义,这让他一下开了窍,搞反季节蔬菜。

  

    寿光当时的蔬菜大棚到冬天是要烧煤的,不仅成本高,而且不能生产黄瓜、辣椒、西红柿这样的精细菜,别人的黄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当年春节刚过,王乐义就带着人四处学习取经,后来他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对旧式大棚进行了5项技术改革,终于实验成功了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几经磨难,1989年年底,这种不烧煤的大棚生产的黄瓜终于上市了,每公斤曾经卖到了20元。

  

    徐少华 村民: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到我棚里面买黄瓜的,买了一点点黄瓜,给了我200多块钱,这时我母亲一点这200多块钱。那么一点黄瓜就200多块钱,难道是金子吗这黄瓜是?

  

    王乐义 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

  

    那个时间我们村里才176户人家,一下子搞了189亩大棚,和乡里乡亲干了一年,这个村银行存款128万。

  

    解说:

  

    从全村几乎没有存款,猛增到128万元,从来没出过万元户的村子,一下子几乎家家都是万元户。三元朱村发生了奇迹,引来县、市、省甚至中央的关注,他们希望王乐义能把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王有德 村民:

  

    全国各地都来参观学习,要求把这个技术传出去,我们几个人有些不同意。不同意,我就和乐义书记说,咱们架起棚才搞了一年,你想把这个技术传出去,这个不太合适。我们起码得封锁三年,咱们先富起来以后,你再往外传。

  

    王乐义:

  

    我说光咱这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农民兄弟都富起来,那才是真正富了,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这个技术传出去,大家别害怕,我们再发展别的。

  

    解说:

  

    这一年,县里成立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推广小组,王乐义作为技术总负责,跑遍了全县27个乡镇。当年,全县建起了5130个大棚,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寿光的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就有40万亩。随着媒体的宣传,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越来越多。村里统计过,从那时到现在,三元朱村接待参观学习的达到90万人次。王乐义规定,要毫无保留地、无偿地把大棚技术传授给人家。

  

    王殿文 村民:

  

    他就说,人家来咱这里学的,一定把技术教给人家。连实践到理论,全部教给人家,管人家吃、管人家住,是这么着。外地领导领着群众来的,人家跟咱要技术员的,咱派技术员去。

  

    记者:

  

    上门服务?

  

    王殿文:

  

    上门服务。我就是在聊城地区呆了八年。

  

    记者:

  

    呆了八年?

  

    王殿文:

  

    呆了八年,管着三个乡镇,人家聘请我为科技副镇长。

  

    记者:

  

    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成了一个科技副镇长,你自己有没有想到?

  

    王殿文:

  

    没有想到。我一切按乐义书记说的,有多少技术都教给人家,咱不要保守。人家好了,咱也好。

  

    解说:

  

    现在三元朱村有140多名农民技术员常年在外,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他们中有27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两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而王乐义本人也先后到河北、河南、新疆、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无偿地传授技术,行程几十万公里。这些年来,他去的最多的是新疆,现在他推广的蔬菜大棚遍布天山南北,结束了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

  

    记者:

  

    你这么辛苦,这么不辞辛苦,这么拼命,是为什么?

  

    王乐义:

  

    这个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觉得是个什么事情,我觉得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我从内心来讲,我多少年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作为一个党员,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我觉得是个好事,这样做是应该的。

  

    徐振溪:

  

    他无私地向全国各地传授蔬菜技术,我觉得王乐义同志他的贡献不光是在寿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各地。他使全国各地农民群众,成千成万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记者:

  

    在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的同时,王乐义和他的同伴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技术创新的脚步。他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对大棚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当初他们创业时的那17个蔬菜大棚,现在都因为技术落后被淘汰了,现在使用的是这种第四代冬暖式蔬菜大棚。

  

    徐国华 寿光市三元朱村村委会主任:

  

    我们就是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去创新,你像大棚这个高度,原来的高度是两米七,现在的大棚是四米七高,整个空间大了,所以说它容纳的热量大,散发起来比较慢,这时候保温性能好很多,那么作物就比较适应,所以说产量提高了、品质提高了、收入增加了。

  

    解说:

  

    随着大棚蔬菜技术在全国的推广、蔬菜生产面积的迅速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只有小学文化的王乐义,带领着村民们不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大棚立体种植、大棚水果、大棚养殖等先后获得成功,并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引进了国内外300多个名优新品种。

  

    记者:

  

    这个辣椒怎么这么大?

  

    张爱武 村民:

  

    这个不是(普通的)辣椒,这是五彩椒。

  

    记者:

  

    五彩椒。

  

    张爱武:

  

    这是乐义书记从国外带来的新品种,这辣椒不是辣的,是甜的,颜色好、口感好。

  

    记者:

  

    这个现在市场上卖一斤多少钱?

  

    张爱武:

  

    七八块钱。

  

    王乐义:

  

    我们这项(蔬菜大棚)技术在全国推广到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我们现在仍然还是在前沿,不断地创先、不断地发展,国内的技术、国外的技术,我们都按照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我们现在生产都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蔬菜,这样的产品拿出来以后,质量保证了,销售也好销售了。

  

    解说:

  

    现在三元朱村200户人家平均每户就有两个大棚,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三到五万块钱,一户就有七八万块钱的收入。可是这些大棚中惟独没有王乐义的,村民们说他把全部精力投到老少爷们的大棚生产中去了,根本没有想到自己。

  

    2001年,与一家企业合作时,以王乐义的名字注册了“乐义”商标。这几年,这个品牌被许多企业看好,纷纷要求与他合作,生产“乐义”牌复合肥、塑料薄膜。按道理,市场经济了,以自己的名字入股收取费用、分红,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少人也以为,这回王乐义发财了吧,不用干活,在家等着分红,就能成个大款。可王乐义表示,这笔钱一分不要,全部给村集体进行公益事业,并且以村委会的名义与厂家签订了协议。

  

    徐国华:

  

    当时我们就考虑,我说,王书记,你这样全部都奉献出来,你个人收入(怎么办)?你都六十多岁的人了,你自己也留点,这样不好吗?当时,王书记说,我这个品牌是乡里乡亲四十年,甚至四十多年培养的品牌。这个品牌不是我个人的,它应该是我们三元朱村八百口老少爷们的,乡里乡亲的。

  

    解说:

  

    王乐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说,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知恩图报。1978年,他查出了直肠癌,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贫雇农,哪有钱做这么大的手术?是党组织出钱帮他做的手术,他要报恩。

  

    王乐义:

  

    党给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知党情、报党恩,怎么报党?就得干好工作,领导怎么安排,我们怎么去干好。党组织怎么要求,我们怎么去做。这样才能对得起领导、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乡里乡亲。

  

    解说:

  

    最近王乐义正在为一件事儿忙碌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决定请专家给村里重新规划。再过两年,三元朱村就要大变样了,家家都能住上别墅了。

  

    主持人:

  

    王乐义在三元朱村当了2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8年中,他带领村民一步步地发展,改善着群众的生活、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在王乐义65岁的时候,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让他很振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他一生的追求。现在,他更要把这个追求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继续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让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更多的农民都能尽快致富。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