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上访路到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家住辽宁省阜新县哈拉哈村的朱艳辉、朱文强姐弟俩,因为家里被多征了农业税心中不平,连续上访十余年,结果疏于生产,生活贫困并渐渐脱离了社会。2003年阜新市提出,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到上访户家中去帮他们做实事。朱家姐弟成了帮助对象,他们的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而且走上了致富路。

  

    早在1991年朱艳辉的父母便走上了上访的道路。在父母的影响下,朱家姐弟也多次找到信访办。由于在处理结果上存在分歧得不到满意答复,朱家人多次到阜新市、辽宁省以及北京信访办告状。2000年,朱艳辉的父母在北京服毒身亡。十几年的上访,两代人的积怨,让朱家人慢慢和社会大家庭越来越疏远。

  

    



2003年,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到上访户家中,帮他们做实事。了解到朱家的情况,阜新县委副书记于洋主动要求把朱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他以平等的态度务实的话语把自己和朱家姐弟的心渐渐地连在了一起。朱家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找于洋商量,他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劳作。

  

    经过几年的劳动,他们的家境明显好转。不久前,记者找到朱艳辉、朱文强姐弟俩时,他们正在忙着收玉米。朱艳辉告诉记者,今年家里光玉米就收了一万多斤,加上养羊等其它收入能挣两万多块钱。

  

    上访路到致富路

  

    主持人 方静:

  

    在辽宁省阜新县王府镇的哈拉哈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户,这户人家姓朱,老少两代人走过十几年漫长的上访道路,并为此家破人亡。可是从2003年开始,朱家人再也不上访了,现在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跟跟随记者一起去认识一下这家人。

  

    记者:

  

    大姐,打扰一下。你们是朱文强,朱艳辉吗?

  

    朱艳辉 辽宁省阜新县哈拉哈村村民:

  

    是。

  

    记者:

  

    听说你们是这个地方的上访名户。

  

    朱艳辉:

  

    是。

  

    解说:

  

    记者找到朱艳辉、朱文强姐弟俩时,他们正在忙着收割今年最后一茬玉米。朱艳辉告诉记者,今年她家里光玉米就打了一万多斤。

  

    记者:

  

    踩着你苞米了。

  

    朱艳辉:

  

    没事,踩这上面没事。我们家今年收成挺好,今年我们这还行,1万多斤,有羊,有羊和鸭子、鹅子。

  

    记者:

  

    鸭子和鹅子在哪?

  

    朱艳辉:

  

    在我家房后呢。

  

    记者:

  

    这么多。

  

    朱艳辉:

  

    42只羊,鸭子和鹅一共是14只。

  

    解说:

  

    朱艳辉给记者简单地估算了一下,加上弟弟文强跑运输,今年她家应该能够赚上两万多元钱,成了哈拉哈村的富裕户。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从朱艳辉的父母亲开始,朱家两代人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户。

  

    记者:

  

    还记得吗,上访有多少次了?

  

    朱艳辉:

  

    有数百次了。各级都去,上县里、市里、省里、中央。

  

    记者:

  

    你为什么这么执著的要上访?

  

    朱艳辉:

  

    因为农业税问题。我父母说的要多了,他们说不多,他们说还要得少了呢。在1991年11月29日,我们县法院和我们王府镇来了一帮人,把我家东西和粮食全拿去了,他们说这就是强制执行。

  

    解说:

  

    朱艳辉一家人对当时那个强制执行很有看法,1991年朱艳辉的父母最早走上了上访的道路,在父母的影响下,朱家姐弟也多次找到信访办。

  

    朱艳辉:

  

    我就领着我弟弟和妹妹他俩上市政府了,我说你们就别挂牌了,我们就把它那个市政府的牌子,我们三个就扛家来了。

  

    解说:

  

    由于在处理结果上存有分歧,得不到满意答复,朱家人多次到阜新市、辽宁省以及北京国务院信访办反映问题。这期间,朱艳辉的父母先后八次服毒自杀,2000年1月8日,夫妇二人又一次在北京服毒自杀,因抢救无效双双身亡。

  

    朱艳辉:

  

    父母一没有之后,我弟弟妹妹在家的时候,我就这么说,我说反正咱们几个就同呼吸共命运,咱们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

  

    记者:

  

    我听说你在北京也自杀过。

  

    朱艳辉:

  

    对,我妹我俩。

  

    朱文强 朱艳辉的弟弟:

  

    由于我们家农业税这点儿事迟迟得不到解决,我们家跟村干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虽然只有五、六元钱,四、五元钱的农业税问题,我宁可命不要,我也要把这个理,这个真理,我就想寻求寻求这个理。

  

    解说:

  

    一年五、六块钱的农业税,事儿本来并不大,但是在上访过程中,不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还遇到一些办事人员的冷遇,这使矛盾不断升级。姐弟几个立志不结婚、不生子,一边打工一边上访,就是要讨个说法。十几年的漫漫上访路,两代人的厚厚积怨使朱家家破人亡。慢慢地,朱家姐弟与社会大家庭越来越隔膜和疏远。

  

    朱艳辉的二大爷:

  

    我是他的大爷,出了家就劝他,劝也劝不了他这个人,挺倔这个人。

  

    记者:

  

    平时你们走动吗?来往吗?

  

    朱艳辉的表大爷:

  

    原先走动,后来他上访以后,就跟我们也不接触了。

  

    解说:

  

    失望、对立、不信任深深地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如何使朱家重新焕发生机,融入到社会大家庭当中呢?2003年,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多数上访户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到上访户的家中去帮他们做实事。了解到朱家的情况后,阜新县委副书记于洋主动要求把朱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

  

    朱艳辉:

  

    于书记突然有一天他就去了,我说县委书记我也信不着他,愿意上哪告上哪告去,你当你的官,我告我的状。

  

    于洋 辽宁省阜新县委副书记:

  

    我到她家来,那天下着小清雪,我敲门,她不开门。这咱得理解人家,我是肯定笑呵呵地,这样他们很严肃把门开了。

  

    朱艳辉:

  

    当时我们家屋里可破了,可埋汰了。他一进屋,我就想这于书记这么干净,他不嫌弃咱们呀,我想看看,我当时给他倒了一杯水。

  

    于洋:

  

    当时那个水杯,她用擦桌子的抹布一抹。

  

    记者:

  

    你什么反应呢?

  

    于洋:

  

    她倒什么我都得喝。

  

    记者:

  

    为什么?

  

    于洋:

  

    因为你是对人家的一种尊重,人家可能觉得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不同的时候,作为干部必须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

  

    朱文强:

  

    当时我心里就感觉到他跟一些领导干部不一样,但是由于我们家十多年的上访经历,也是还是有些对他信不着。

  

    解说:

  

    细心的于书记发现,最初姐弟俩那种敌视的目光变得缓和了,这次见面的交谈使朱家姐弟俩多年来第一次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于洋:

  

    然后我就问她,我说你究竟要找是什么?她说找我家的事呗。我说你找完这个事要达到什么目的呀?她说我达到什么目的,我就想要个理。要理?我说有了理了,给你理了,你怎么办?她说不出来了。

  

    朱艳辉:

  

    他就说咱们先别上访了,先把日子过好了,完了再说。

  

    于洋:

  

    你光说不练那不行,我说完之后,你能接受我了,那我得实现我的想法。我怎么能让你过好日子,而不是简单我说你过好日子,你就过了,所以我第三天来的时候,那是带着实际事儿来的。

  

    朱艳辉:

  

    连我们镇上的都来了,他说明天给朱艳辉建羊舍。第二天就来给我们盖房子了,没等盖完就把羊抓来了,抓来10个(种)羊来。

  

    朱文强:

  

    他就给我二姐,我们几个立个账本,让我二姐给我们记账。

  

    于洋:

  

    平等的关系、平和的心态、实在的话语让于洋和朱家姐弟的心慢慢地连在了一起。

  

    于洋:

  

    我就说你就别管我叫于书记了,你就管我叫大哥吧。

  

    记者:

  

    刚开始你叫他哥的时候,能叫出口吗?

  

    朱艳辉:

  

    没有。

  

    记者:

  

    别扭吗?

  

    朱艳辉:

  

    别扭。现在就习惯,叫于书记有点咬嘴,一说话就叫哥,连于哥都不叫,就叫哥。

  

    朱文强:

  

    我们之间心越来越拉得越近,从县委书记跟老百姓,一直到最后变成老大哥,领着一个小妹妹和小弟弟。

  

    解说:

  

    从此后,朱家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找于哥商量。2003年,和于哥商量后,朱家姐弟把存下来准备上访的钱拿出来买了一辆三轮车。立志不结婚生子的朱艳红也开始处对象了,朱家又传来了久违的笑声。

  

    于洋:

  

    朱家姐弟这几个人,在你没和他们接触的时候,可能给你的感觉很冷漠,他的冷漠实际不是一种真的冷漠,而是一种把自己的心灵屏蔽起来以后产生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朱文强:

  

    他就是帮助我们盖羊圈也好,盖猪圈也好,是帮助我们生活好,但是他对我最主要的开通,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信任他,他的思想给我们思想的改变好像是太重要了。

  

    记者:

  

    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

  

    朱文强:

  

    就是从上访路走向致富路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记者:

  

    这个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朱文强:

  

    给我生活,现在从过去的房子露天,院墙也倒了,到我们家现在是要三驴子(三轮车)有三驴子,要羊有羊,40多只,要苞米一大堆,1万多斤。

  

    朱艳辉:

  

    别人问我打多少斤粮,我说打1万多斤苞米,我说你们都没有我打得多。

  

    于桂芳 辽宁省阜新县王府镇哈拉哈村妇联主任:

  

    我认为关于朱国学他们夫妇上访,咱们作为领导也有直接的责任。为啥现在也是这家,事儿也是这些事,为啥这几年不告了呢?在人生的道路上为啥他有奔头了呢?

  

    记者:

  

    你后来有没有总结过为什么一个上访了十几年的,这样一个非常棘手的事儿能够把它处理到现在这个程度?自己有没有总结过?

  

    于洋:

  

    我自己也总结过。我认为处理这个事主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作为一个人,他需要一种平等的认同感,需要一种价值感,还需要一种尊严。人最关键的是这几种感觉,改善干群关系,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主持人:

  

    为了几块钱的税费,朱家人经历了这样多的挫折和痛苦。回顾十几年的上访路,他们自己也觉得十分不值得。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单位和干部在接待上访群众时方法简单、粗暴,也激化了矛盾,给政府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朱家人高高兴兴地走在了致富路上,但这段曲折的经历却值得我们更长久地去深思。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