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回首航天路(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

  

    回首50年中国航天路,其间洒满了成千上万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中国人“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十一期间,《焦点访谈》带领观众聚焦中国航天事业,讲述我国航天史上的几个第一。今天播出第四集《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节目采访了黄春平、肖耘等航天专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家便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68年1月,有关部门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考虑到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水平,“曙光号”飞船最终尘封在科学家的草图和设想中。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终于能够支撑发展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我国载人飞船采用三舱结构,即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为了实现设计要求,首先需要有大推力、高可靠特别是高安全性的运载工具。为此,科研人员为载人火箭设计了两个新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经反复论证,这两个系统使火箭的可靠性足以达到载人航天的标准。

  

    1999年11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船在太空翱翔21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千百年的飞天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从此一步步走向现实。

  

    >>详细内容

  

    (资料)三、二、一 点火! 酒泉发射场 1999年11月20日 6点30分“神舟”一号发射。

  

    主持人 翟树杰:1999年11月20号早晨6点30分零7秒,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被长征二F火箭顺利送上太空。大家看一看,这就是“神舟”飞船的模型。这个庞然大物在太空中翱翔了21小时之后,顺利地返回地面。中国人千百年的飞天梦想、几代人执著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就从这一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解说:中华民族是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飞天的壁画,从火药火箭的发明到明代万户飞天的壮举,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激情和想象描述着自己的美好梦想。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东方号”飞船把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20号,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登上月球。

  

    而此时在中国,科学家也满怀希望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68年1月8号,有关部门为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曙光”号飞船最终却尘封在科学家的草图和设想之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年已经67岁的黄春平领导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火箭系统的发射工作,被同事们亲切的称为“大猫”,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黄春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当时命名是叫做“曙光”一号,也招收了航天员进行了研究、设计方案都有,叫做“曙光”一号。后来考虑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工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后来就不弄了。

  

    解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总量和技术能力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终于能够支撑发展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此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

  

    黄春平:当时载人航天有两种方案,有一些人认为搞航天飞机,有一些同志认为就搞飞船。

  

    解说:那么航天飞机和飞船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呢?

  

    黄春平:飞船是一次使用的,只能一次,飞一次就要重新做。航天飞机可以多次使用,它可以跟飞机一样,降落、起飞、降落、返回,但是这个一返回以后,维修费相当大。

  

    解说: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飞船,就像是地球和太空之间的公共汽车,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太空活动。结合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最终决定把飞船作为研究方向。当时前苏联“联盟”号改进型TM飞船刚刚问世不久,我们的科研人员,就以“联盟”TM飞船为赶超目标,采用了三舱结构。

  

    徐世杰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三舱结构是底下是推进舱,中间是返回舱,就是宇航员坐的,包括杨利伟做的就是这个舱,最上面是留轨舱。

  

    解说:然而这些设想的实现,都要设立在“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的基础上,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有大推力、高可靠,特别是高安全性的运载工具,也就是“神箭”。

  

    黄春平:就相当于我们上天要有天梯似的,这个天梯就是要靠我们火箭,相当于人上楼,要用梯子上,才能爬到楼上一样,没有运载火箭就不可能有飞船上天,飞行器上天。

  

    解说:从1957年到1992年,虽然我们已经研制出十几种运载火箭,但是他们的可靠性只有92%,达不到载人的要求。

  

    徐世杰:载人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目标,这样如果载上去宇航员是活着的,回来如果他牺牲了,你即使所有的资料都测到了,都行了,也是失败的,因为你是载人航天。

  

    解说:载人航天,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此,载人火箭增加了两个新系统,其中的一个就是故障检测系统。

  

    黄春平:点火前半小时,一直到把飞船送到轨道,这之间火箭有什么事,你要能够自检测,自己能够诊断,自动的,自诊断、自检测,判断也没有问题,然后发出信号,该逃的就逃。

  

    解说:那么如何来判断火箭有没有问题?飞船什么时候应该逃离?这成了专家们的一块心病。科研人员设想了310种可能的故障模式,并且设定了准确的参数来界定它。

  

    黄春平:依据几个参数,我们叫做门限值,多大值才算一个问题,如果制定得很高,动不动就有问题,本来飞船可以入轨,结果给弄不成了,就像一个病人,比如高血压,你如果定的是低压70,可能好多人都高血压,都得病,那还得了。但如果定了110,120,那定高了,那病入膏肓,你还认为没有问题。

  

    记者:所以飞船要合理?

  

    黄春平:所以飞船要合理,我们这个门限值,门槛,超过多少,该逃的就逃。

  

    解说:就是依据这些参数,故障检测系统可以为火箭把脉,从而准确地诊断出火箭是不是有问题,一旦发现危险,就可以迅速发出逃逸指令。然而光下命令还不行,还要有能力来执行,这就是逃逸系统。接到指令后,逃逸系统会迅速抱紧飞船,把它拉出火箭的爆炸范围。然而这项技术的研究非常复杂,请外国专家,光咨询费就要一千万。

  

    黄春平:就咨询咨询,给我写一个结论,我这个设计行不行,要一千万,我们舍不得。

  

    解说:就在这样没有经验、没有指导、没有资料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设计人员都是打着吊瓶、揣着药片,也不放下手中的研究项目。经过7年的摸索和攻关,火箭的可靠性已经提高到了97%,而在这3%的不可靠因素中,只有千分之三的几率会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我们是否具备了载人航天的能力呢?“神舟”一号将给我们一个答案。

  

    (资料)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 “神舟”一号发射

  

    黄春平:发射完以后,我大哭一场。这里面包括平常的辛酸苦辣,包括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解决压力,泄压也好,消除过去一种辛苦也好,还是说胜利又欢呼,对自己的高兴,所以有记者问我,你为什么哭?我说我也说不出来。

  

    解说:辛酸苦辣、百感交集,“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着载人航天的能力,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有这项能力的国家。就在“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的这一时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个校园沸腾了。11月2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戚发韧教授,袁家军副院长,李颐黎教授参加了北航师生为他们举行的庆功会。

  

    郑彦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原部长:他们的话,都淹没在一片片热烈的掌声中,或者说雷鸣般的掌声中,很多老同志都流泪了,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有的长期在戈壁滩上。“神舟”一号,不是他们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这一代人,或者是现在从事的这些人,是一代一代的航天人把它推上去的。

  

    肖耘 火箭逃逸系统原主任设计师:在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他们老一代航天人那种,为了事业、为了工作舍弃一切的精神,这种态度,就无形地感染着新一代航天人。

  

    康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学生:虽然说是不知道自己将来能不能做一个火箭或者飞船设计师,但是我觉得只要是能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一份贡献,我就已经觉得很光荣了。

  

    解说:回首中国航天路,走得艰难,也走得稳健,我们一步步地走出地球的摇篮,探索神秘的宇宙。不久“神舟”六号即将发射,我们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