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一家人和一万亩沙地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道兰图沙地位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寸草不生。然而十五年前,蒙古族青年鲍永新与新婚妻子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十五年前,在鲍永新所在的荷也勿苏嘎查(地名,类似于村)的20万亩土地中,流动沙丘就达到18万亩。虽然鲍永新对此也十分了解,然而当他看到敖汉旗林业局在这片沙地上试验性植树成功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只要下力气栽树,道兰图沙地也能变成绿洲。1990年春天,刚刚结婚的鲍永新和妻子于艳文搬进了沙地,把家安置在一个窝棚里。

  

    在道兰图沙地里治沙,并没有鲍永新想象的那么简单。要种树,就得先封育,买不起封育用的铁丝,只好靠人看管沙地。因此每天天不亮,鲍永新就爬起来,在万亩沙地上奔走。一走便是三年。在鲍永新夫妇的精心呵护下,白茫茫的沙地上终于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

  

    虽然鲍永新经历了无数困难与艰辛,但他从没有服过输。15年过去了,鲍永新承包的1.1万亩沙地,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8%。他本人也从治沙中获得了益处。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四年,草籽的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 

  

    


在鲍永新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也纷纷开始承包沙地治沙,并出现了32户承包沙地治沙示范户。在众多像鲍永新这样的治沙户的努力下,科尔沁沙地南缘敖汉旗259万亩的沙地已经有222万亩得到了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2%。

  

    


刚刚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

  

    [详细内容]

  

    主持人 敬一丹: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它的南端有一个地方叫到道兰图,蒙古语的意思是“七棵树”,也许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确实有七棵树,但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别说七棵树,就连一棵树也没有。15年前,一个蒙古族的小伙子,带着他的妻子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让这片沙地能长上树。

  

    解说:

  

    走过一段颠簸的沙地,记者来到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远远的可以看到沙地上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那就是蒙古族青年鲍永新的家。这天,鲍永新正带着几个人在盖新房。

  

    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牧民 鲍永新:

  

    这120多平方米,这是住宅房子,这200多平方米是在旗畜牧局棚圈建设项目扶持下盖的。

  

    记者:

  

    在沙漠里建这样的住宅,棚圈也好,容易吗?

  

    鲍永新:

  

    太不容易了,运料难,都是从外面用大车小车一点点把它运进来,相当于小燕子叼泥盖个窝似的。

  

    解说:

  

    帮鲍永新盖房的是距这里有十几里路的沙敖村村民。他们说,这要是在15年前,根本不会来这里帮忙,因为当时村里人并不理解鲍永新为啥要来沙地里生活。

  

    赤峰市敖汉旗哈沙吐乡沙傲村村民:

  

    当时谁也没寻思他们待长,因为那个状况,那是难以解决的呀。

  

    解说:

  

    村民的担忧的确有道理,那时荷也勿苏嘎查的土地面积是20万亩,其中流动沙丘就有18万亩。沙地的面积每年以三四十米的速度扩展,侵蚀着农田和村庄。当时这里有一个称呼叫“白坝”。

  

    赤峰市敖汉旗哈沙哈乡沙敖村村民:

  

    啥都没有,溜光,就是一个大白沙坨子。

  

    解说:

  

    鲍永新也十分了解这里的情况。1988年,当看到敖汉旗林业局在这片沙地上试验性植树成功时,鲍永新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只要下力气栽活树,不仅可以使道兰图沙地变成绿洲,而且自己也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1990年春天,刚刚结婚的鲍永新和妻子于艳文赶着一辆借来的牛车,拉着一套行李,搬进了漫无边际的道兰图沙地。当时他们建的第一栋房子就是像这样的一个窝棚。

  

    记者:

  

    要下雨刮风怎么办呢?

  

    鲍永新:

  

    下雨刮风只能是搁点塑料布啥的,遮遮它,挡挡雨,挡挡风。风沙一起的话,满满都是沙子。有人说跟个野人似的,住窝棚的这俩口,太不像样了。

  

    解说:

  

    住得像个野人,吃喝就更艰苦了。

  

    鲍永新的妻子 于艳文:

  

    当时我喝的水就是这个,就舀这泡子里。

  

    记者:

  

    像这样的泡子里?

  

    于艳文:

  

    像这样泡子里的水,舀回来过滤,然后烧开了才能吃,要不有味。

  

    记者:

  

    什么味?

  

    于艳文:

  

    臭味,里头还有虫子。

  

    解说:

  

    尽管生活上有如此的艰难,但鲍永新和于艳文觉得还是可以忍受的。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沙特,希望能像沙漠中的特使一样,给他们艰辛的生活带来欢乐。但是沙特到来后所经历的事,才让鲍永新夫妇真正感到了沙漠生活的艰难。

  

    于艳文:

  

    我记得有一次晚上一点多,孩子高烧感冒,就不知道哭,也不知道闹,身体就跟面条似的,我俩就背着去八里以外的沙敖村,去给他输液。

  

    记者:

  

    当时这孩子有多大呢?

  

    于艳文:

  

    才四个来月。

  

    记者:

  

    当时你没有劝鲍永新,一起搬回村里去住吗?

  

    于艳文:

  

    劝过,劝也没用。

  

    记者:

  

    为什么呢?

  

    鲍永新:

  

    就是为了治这片沙子,劝也没有用,谁劝都没有用。

  

    解说:

  

    在道兰图沙地里治沙,并没有鲍永新想象的那么简单。要种树就得先建立围栏,封闭沙地,买不起封闭用的铁丝,只好靠人看管沙地。每天天不亮,鲍永新就爬起来,在万亩沙地上奔走,这一走就是3年。

  

    鲍永新:

  

    这一万多亩,一天只能转个半圈,这样的话还得走十五六公里的路。

  

    记者:

  

    就每天在这沙地里转悠?

  

    鲍永新:

  

    对对,防止人为破坏,防止这个牲畜啥的进来。

  

    解说:

  

    在鲍永新夫妇的精心呵护下,白茫茫的沙地上终于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而为了这星星点点的绿色,他们付出了生命中最美的年华。冬天来了,简陋的窝棚实在挡不了风寒。1990年末,鲍永新自己在沙漠里建了第二处房子。

  

    鲍永新:

  

    第二处房子就是这个样子,这个都是靠木头,靠木头条子架起来,外面少甩点泥。冬天能取取暖,暖和一点。

  

    解说:

  

    1993年,鲍永新卖了家里仅有的30只羊,将所得的7000元钱作为投资,飞播种植了7000亩山竹子、柠条和沙打旺。由于那一年风调雨顺,飞播的山竹子、沙打旺长势很好,这让鲍永新夫妇看到了希望。他们在沙地里开始植树种草,大干了起来。同时他们也经历了更多的苦难。

  

    记者:

  

    当鲍永新外出去植树,去拉树苗,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不害怕吗?

  

    于艳文:

  

    当然害怕了,方圆十多里地没有人家,就领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晚上都睡不着觉。日积月累就慢慢地耗心血,得了神经衰弱。

  

    解说:

  

    当时沙漠里没有通电,夜晚里留给于艳文的不但有害怕和恐惧,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于艳文:

  

    特孤独,感到特别孤单、寂寞。

  

    记者:

  

    没有人会和你们聊聊天,说说话?

  

    于艳文:

  

    没有。那时候就自己给两个孩子讲故事,唱唱歌。

  

    解说:

  

    鲜花盛开,祥云缭绕。这首歌唱家乡美丽景色的歌曲流淌在这家人的心中,歌声驱赶着孤独与恐惧,也鼓励着这家人在沙漠里继续奋斗。1993年,一场大雨把鲍永新家的第二个房子淋塌了。为了在沙漠里生活下去,鲍永新又建起了第三处房子,这一住,又是12年。如今,这处房子也被雨淋得有了裂痕。2000年,鲍永新东挪西凑借了5万元钱,从外地雇了两台拖拉机,种下了5万株山杏和1.5万株杨树。为了种好这批树,鲍永新整天在山上干活,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儿子了。

  

    鲍永新的儿子 阿拉伯:

  

    我由于家里没有电,在沙漠里待得特别憋得慌,然后就上外边,到我大姑家,那里有电,去看电视,然后一个月没有回家。后来想我爸了,然后就坐班车回来。到山上一看,我爸嘴唇都裂了,身上黢黑,身子上都曝皮。然后就和我爸在山上待了一上午,回家吃的饭就是凉水泡大米饭。

  

    解说:

  

    白天在外面植树,晚上还要去拉树苗。在沙漠里,一牛车一趟也就拉个1000株树苗,第二天一天就栽完了,所以当时鲍永新每晚都要出去拉树苗,有时候沙地上牛车走不动,他就一点一点往上扛。但是令鲍永新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赶上了大旱,6.5万棵树只成活了1000棵。

  

    于艳文:

  

    那年最伤心了。我俩一上山一看那些树都死了以后,嚎啕大哭,在山坡上站着就喊,扯着嗓子喊。

  

    赤峰市敖汉旗哈沙哈乡沙敖村村民:

  

    他那会儿也挺犯愁的,另外一些经济方面的事,各方面的事,负债累累的等等,邻里之间,言语之间,说不可能再干下去,支撑不下去,又供两个学生。

  

    鲍永新的姐姐 鲍永梅:

  

    我们也说过,我就说你借这些钱,你说你老往里头投,你说这旱,这几年不旱吗,栽也不活,他说那不活也得栽,我在沙里待一天,我就得干一天,栽一棵,活一棵是一棵。

  

    解说:

  

    就这样,鲍永新没有听亲戚朋友的劝,继续在沙地上植树种草。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敖汉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他提供树苗、草籽和围栏,协调低息贷款。如今,鲍永新承包的1.1万亩沙地,林草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8%,而且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四年,每年草籽的收入就达3万多元。2004年,他还从敖汉种羊场购进了120只敖汉细毛羊,开始发展舍饲养畜。为了继续治沙,今年鲍永新在村民的帮助下,又建起了第四处房子。

  

    鲍永新:

  

    我准备把它盖得好一点,像样一点,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在沙里待着更有信心了。

  

    解说:

  

    在鲍永新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开始承包沙地治沙,现在这里已经有了32户承包沙地治沙的示范户,昔日的沙丘才有了今日的绿色。而这些变化也引起了国际专家的关注。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 马和励:

  

    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有这样一些人、一些家庭和团体,致力于保护环境,防止土地沙化。土地沙化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方面采取措施,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解说:

  

    今天,在道兰图沙地,和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共同成长的,还有鲍永新的两个儿子。他们在学习之余,也开始帮助父母植树,在治理这片沙地的问题上,小哥俩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鲍永新的儿子 沙特:

  

    虽然这里比我小的时候环境要好了,绿色也多了,但是我认为这里还是不够绿,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这片沙漠,使这里成为真正的绿洲。

  

    主持人:

  

    这小哥俩儿的愿望,也是中国受荒漠化和沙化之苦的四亿人的愿望。这一家人在一万亩沙地上有这样大的作为,那么我国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地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可治理办法呢?就在6月17号,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消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形象地说,就是从过去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转变为现在每年从沙化土地中夺回半个县。过去破坏大于治理,现在变为破坏与治理相持。相持是一个很耐人琢磨的说法,相持之中我们看到了坚守和较量。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