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跨越六十年的握手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4月29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实现了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

  

    胡锦涛在致欢迎词时表示,连战一行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虽然两党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只要双方都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就一定能够求同存异,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彼此的矛盾和问题,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连战在致答谢词时表示,两党过去曾经有过冲突,但是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相信“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他表示,此次来访有几点意义:第一,此次访问已经远远超越六十年前国共关系的旧格局;第二,和平必须要沟通,沟通必须要有架构;第三,抓住这次良好的契机,总结过去开创未来,避免过去那种恶性的循环,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

  

    国共两党在会晤后达成五点共识: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速恢复平等协商;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详细内容]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所以我说有点相见恨晚的这种感觉。

  

    胡锦涛:在当年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理应继续成为我们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连战:假如我们都能够以正面的一个态度勇敢地来面对,以迎接未来的这个主导理念,来追求未来,我相信“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胡锦涛: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这次访问以及我们两党的交流对话,已经给两岸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气息。

  

    希望我们双方共同努力,争取向着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方向前进。

  

    


解说:今天下午在央视国际网站演播室,本栏目主持人和两位专家以及在线观众一起收看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的电视直播。

  

    主持人(翟树杰):今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重要的会谈。而这次会谈是国共两党在事隔60年之后的又一次握手,而这一次握手可以说是来之不易。在这个时候,我们今天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彭维学教授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副主任杨毅周。刚才我们看到胡总书记讲了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就是说国共两党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而且连战主席也说,这次会见难能可贵,来之不易。

  

    


杨毅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副主任):非常好地概括了这次历史性会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们只要回顾一下60年国共从炮火纷飞的时代到了两岸的这种隔绝、互相之间的攻击,到从热战到相互的僵持,到走到今天,每一步都迈得非常艰辛、非常艰难。尤其是到今天,台湾岛内的“台独”是非常猖狂,叫嚣得非常厉害。他们只要是跟大陆有联系的,只要要跟大陆谈的都给扣上“联共卖台”的帽子。其实连战到大陆来,他是背负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以致很大的政治压力。所以他今天能够迈出这一步,我记得有一个评论家所说,实际上就是“打开了心中的魔障”。

  

    主持人: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站也搞了一个调查,看一看我们大陆民众对连战主席来访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来看一看胡总书记和连战主席的会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非常欢迎的占到77.81%,欢迎的占到19.25%,欢迎和非常欢迎的加在一起占到97%以上。其实我们在这之前,也联系到我们中央电视台驻台湾的记者陈晓梅。现在让我们把电话接给她,我们看看她那边台湾那边的老百姓对这次会见有一些什么反应?

  

    陈晓梅(中央电视台驻台湾记者):当地主要有影响的像TVBS等电视台,都在第一时间中断了其它新闻的播出,及时转播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的情况,并且在各档新闻时间段都是在反复地滚动播出。台湾大学等一些教授,特别是一些搞政治学的教授和两岸关系的教授都非常关注,都在那里看。我们也及时采访了一下他们,他们都认为国共两党会谈的五点共识肯定会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维护两岸的和平。另外,为国共两党开启了今后相互沟通的机制,政党间的交流可以变得更顺利一些,这样可以及时澄清一些误解。

  

    解说: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息,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在今天的会谈中,两党基于上述共识,共同促进以下工作:

  

    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速恢复平等协商,就双方共同关心和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健康发展。

  

    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构架,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击犯罪,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

  

    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的措施等。两党希望,这次访问及会谈的成果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开辟两岸关系新的前景,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主持人:现在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两党经过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现在达成了一个体认,就是要决定共同促进五项工作。这五项工作非常具体,也令人振奋。

  

    


彭维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我们从公报的五项内容看,分五条。第一条讲的就是“九二共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谈判,也就是说“九二共识”是这次胡连会的基础,同时也是未来两岸谈判的一个重要基础。所有两岸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是关于两岸关系未来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既是我们从“江八点”以来,到“胡四点”以来我们所有的大陆政策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看到,这里面有很多有新意的东西,比如说从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过去我们在“江八点”中也提到,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双方共同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共识。这次明确强调要达成和平的协议,包括未来的军事互信机制等等这方面的内容。第三点讲的是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包括一些“三通”、经贸合作交流机制,是建立两岸更紧密的经贸关系,这一点是符合目前岛内各界尤其是岛内台商他们迫切需要发展两岸关系,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愿望。

  

    杨毅周: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个共同点的第一点,共同确认了“九二共识”,就是为两党交往确立了最重要的基础,要求不要再吵了,“九二共识”就是一个基础,非常坚实、非常踏实,最高阶层确认下来的。第二个我接着说,今天这个体认实际上是以前大陆这一方面的对台政策,以及台湾的大陆政策的总的汇总,因为大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和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在这里也得到体现。国统纲领里头的中层阶段也在这里面得到了体现。总的来说,实际上原来的隔空喊话,原来的一个互相发表的东西,现在终于在两党间得到交集,得到确认。这成了两党共同推动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尽管国民党现在不是执政党,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东西。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这里面用了一个促进的言辞。

  

    杨毅周:没错,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东西一定会得到台湾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它完全符合台湾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完全符合台湾整体的利益。所以在两党共同的推动下,相信这样的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希望能够在最后两岸关系上得到具体落实。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