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贾老师的农民课堂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多年来,安徽省霍邱县农业技术推广专家贾维贵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从1998年开始,贾维贵就通过当地电视节目《农民课堂》向农民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这档节目多年来收视率居高不下,深受农民喜爱。许多农民通过收看节目学会了农业新技术,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除了通过电视推广农技,老贾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田间地头搞现场培训。县里的许多种田能手都从中受益。

  

    但是,推广农业新技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进村推广时,很多人根本就不信老贾的宣传。为了让这些农户能接受自己推荐的良种,使用自己推荐的新技术,老贾尝试着与农民签订科技承包合同。通过这种方法,很多不相信农业新技术的人纷纷要求向老贾学技术。老贾希望用这种办法带动更多农民走上了科技种田路,并最终增加收入。

  

    经了解,老贾在28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随时将各种农业新技术向农民推广。据统计,仅2004年一年,贾维贵组织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就有16项、示范水稻新品种62个、小麦新品种20个,推广总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最后一公里”的说法,贾维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完了这“最后一公里”,让农业技术走进了农民家里,使农民开始走上科学致富路。

  

    >>>详细内容

  

    主持人:这是安徽省霍丘县电视台每周播出的一档节目。刚刚在画面上那位侃侃而谈的人叫贾维贵,当地的电视台为他办的专栏节目播出已经有六年之久,在当地农民心里,老贾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可是太大了。

  

    解说:

  

    记者找到贾维贵时,他正在家里收拾东西准备去电视台录节目,于是我们随同前往。从1998年开始,到电视台的路,贾维贵来来回回已经走了六年,至今他还记得头一回录像的情景。

  

    记者:

  

    那上电视你习惯吗?

  

    贾维贵:

  

    开始不习惯,说了第一句又忘了第二句,然后又停下来,停下来再干,第一次干了六次,每说第一句,说好第二句又忘了第三句,想好的稿子也说不好,看着稿子更说不好。镜头一打开,光线一亮,马上昏场了。

  

    记者:

  

    自己就晕了?

  

    贾维贵:

  

    对,晕了。

  

    记者:

  

    那现在呢?

  

    贾维贵:

  

    现在习惯了,通过几年的锻炼,习惯了。

  

    解说:

  

    六年后的今天,贾维贵面对镜头显得十分老练,虽然不属于俊男靓女,可是贾维贵的节目却深受农民喜爱。

  

    李正宏 霍邱县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部副主任:

  

    有一次我陪老贾下乡去拍农民课堂,我们一群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妇女,老远她指着贾主任就说,我在哪儿见过你。老贾感到非常奇怪,就反问她一句,就问你在哪儿见过我?她想了半天就说我在电视上见过你。这个是我们这个节目刚刚开播一个月的时候,所以说我们的收视率,你感觉怎么样?

  

    解说:

  

    开播一个月,播出节目不过四期,老贾就成了明星。这个节目凭什么吸引观众,又是吸引着哪些观众呢?几天后在农户家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余太保 霍邱县五四村村民:

  

    我除了有事,基本上每期都看。

  

    记者:

  

    为什么呢?

  

    余太保:

  

    他讲得通俗易懂,很有针对性。

  

    解说:

  

    41岁的余太保是霍邱县五四村的村民,他看这个节目是为了学农业技术。去年他学会了水稻旱作,每亩水稻产量增加200多斤,收入增加了100多元。尝到了甜头的余太保,今年又按节目里说的搞起水稻大葱间作。

  

    余太保:

  

    我带你去看看我的大葱,这就是我们从农村课堂上听贾主任讲的。

  

    记者:

  

    就这些大葱是吧?

  

    余太保:

  

    对,过去我们是传统的,一麦一稻或者是一麦一油。贾老师讲的,可以搞水稻大葱间作。像这样搞呢,我们稻子割了以后种一季葱,葱卖了以后可以栽油菜,就增加了一季,一亩地一季可以得2000多块钱。

  

    解说:

  

    多种一季大葱,一亩地就多收2000块钱,这就难怪余太保一家看《农民课堂》了。安徽省霍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有130多万,《农民课堂》收视率居高不下,原因就在这里。节目中的贾维贵是霍邱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想通过电视节目,让农技真正走完“最后一公里”,真正走到农户家里。

  

    记者:

  

    你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

  

    贾维贵 霍邱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在整个农技推广过程中,我们觉得我们霍邱县的面太大,我们的工作人员太少,工作还缺乏手段,缺乏什么手段呢?特别是交通工具,一个县几百里路,不容易跑,你要是打车,还没有那么多经费,然后我们就想借助电视,每周向农民介绍当周农季需要的,根据农业季节,需要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解说:

  

    除了办电视节目推广农技,老贾更多的时间还是泡在田间地头搞现场培训,县里的种田能手因此都成了他的好朋友。这天他刚给农民讲完冬小麦的田间管理,这个叫朱传友的种粮大户非拉着他上自己的田里去看看。

  

    贾维贵:

  

    这块田看起来是葱绿色,好像小麦长得很好,其实不是小麦长得好,这里面杂草占小麦的一半。第二个问题,你的田间虫害严重,你看你这个叶子已经死了,你看这许多黑点是蚜虫,你看这个不得了啊。

  

    朱传友:

  

    要不我怎么找你呢。

  

    解说:

  

    老贾告诉朱传友,一旦温度回升到十度以上,他就得赶紧打农药灭草灭蚜虫。

  

    贾维贵:

  

    那么晴天就可以了,晴天就可以,只要温度超过10度。不超过10度,农药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

  

    解说:

  

    朱传友决定,天一晴就按老贾说的办,他相信老贾说得准没错。去年他种的500亩粮食大丰收,靠的就是老贾的技术。当时他的500亩粮食全遭了病虫害,幸亏老贾及时发现问题,并教他如何医治,,才保证粮食没有减产。在朱传友家,记者见到了他专门留下的去年稻穗样本。

  

    朱传友 霍邱县望湖村村民:

  

    我从种到收都是他一直指导到底,一直瘪的没有,一个虫害也没有。

  

    贾维贵:

  

    这个米好吃。

  

    朱传友:

  

    一个瘪的也没有。这一亩地就收了1000多斤。他在我们县里是权威,他不单单是权威,在我们县,在农业方面,那就是说有了他,我们全县的农业收入,要比没有他要多增产四分之一。

  

    解说:

  

    老贾能让霍邱县的粮食总产量增加四分之一,这虽是朱传友的粗略估计,但是老贾帮助过的农户几乎都有相同的感受。现在农民们把老贾当成种粮权威,每年种什么和怎么种都要找他问一问。可是刚开始进村推广时,老贾的宣传并没有这么吃香,很多人根本就不信,小园村的董本家当初就是这样。

  

    记者:

  

    你以前是不觉得科技能在种田里起到作用?

  

    董本家 霍邱县小园村村民:

  

    对,我们这里祖祖代代都会种田,非要相信科技吗?

  

    解说:

  

    董本家一家四口以种田为生,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老贾觉得他们是最需要依靠农业提高收入的人,为了让董本家这样的农户能够接受自己推荐的良种,使用自己推荐的新技术,老贾决定提出签订科技承包合同。

  

    贾维贵:

  

    我包你这一亩水稻,种我向你推荐的新品种,保证你能够按照我的技术操作,能够达到多少产量,如果达不到这些产量,我将拿我的工资去赔偿你。

  

    解说:

  

    合同约定,老贾承诺的亩产量比传统种法获得的产量高出20%,反正不会吃亏,董本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签了合同。

  

    董本家:

  

    那最后就跟他签了,他负责你技术(指导)了,他来看你(地里)生的什么虫,什么虫情,他给你推荐什么药,你回来打了就管用,你每亩就比那不跟他签的就多收100到200斤。

  

    解说:

  

    实践让董本家改变了想法,他已经连续三年和老贾签订了科技承包合同。

  

    记者:

  

    你是特相信他说的?

  

    董本家:

  

    对,各项技术都是他指挥你,咋干就咋干,在科技方面,你不相信就是不行。

  

    解说:

  

    董本家还带动了自己身边的人,很多不相信农业新技术的人也要求向老贾学技术,董本家的邻居赵子贵就是其中的一位。

  

    记者:

  

    说你刚开始还不信?

  

    赵子贵:

  

    嗯,以前我不相信,后来我看看邻居家里,听了贾老师给他指导,搞的,他每亩就比我多收一二百斤。

  

    记者:

  

    一亩地就多收了一二百斤?

  

    赵子贵:

  

    对,多收一二百斤,最后我也相信了,我就跟贾老师签订了合同,让他来给我指导,像去年,我每亩就增产了20%。

  

    记者:

  

    那有没有担心自己回头赔不起呢?

  

    贾维贵:

  

    没有担心,因为这是我成熟的经验,是国家推广的成果,是成功的东西,我在我自己家农科所做了实验,完全可以成功的,我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把握。

  

    解说:

  

    今年老贾又要科技承包一千亩,他希望用这种方法带动更多农民走上科技致富路。本来老贾可以从科技承包中拿到指导费,但他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而把这笔钱让给了乡镇发展农技。这让很多人想不通,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还要拿工资做担保搞技术承包呢?

  

    贾维贵:

  

    看到农民一年到头累得辛辛苦苦,每亩水稻只能达到300斤,小麦只有100公斤,粮食产量迟迟上不去,农民累了一年还是饿着肚子,打那个时候我就想要把农业工作,把农业的生产、粮食产量怎么能够提高上去。

  

    解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76年从六安农校毕业,老贾在农业推广战线默默工作了28年。在这28年中,老贾跑遍了霍邱县的乡乡镇镇。他随时留心各种农业新技术,把其中适合霍邱县水土条件的新技术向农民推广。据统计,仅2004年,贾维贵组织推广农业新技术就有16项,示范水稻新品种62个,小麦新品种20个,推广总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现在农民们都由衷地把他称为“贾老师”。

  

    赵子贵:

  

    他姓贾,老师是真老师,他会教真本事。

  

    韩柏泉 安徽省农委主任:

  

    贾维贵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工作,真正把农民需要的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也引导和激发了当地的农民来自觉地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发家致富这种激情。

  

    解说:

  

    如今50多岁的老贾还是一天也闲不住,这些天他正忙着下乡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技术,记者离开那天,老贾又出发了。

  

    主持人: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我国农户积累了大量有用的生产经验,如今农民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质量,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据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的统计,每年这方面的科技成果真正能让农户用上的不到40%,所有这样的说法,农技推广最难的是“最后一公里”。贾维贵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让适用的农业技术走完了“最后一公里”,真正走进了农户的家里。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