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感动中国》:打造精神品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2月17日晚间播出后,各界反响强烈。许多人对此高度赞赏,认为这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 “让人感动不已”,是媒体成功打造的“精神品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届,评选出了三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三年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像春风细雨般滋润着观众的心灵。

  

    为筹备本届年度人物的评选,组委会联合全国五十多家地方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感动人物”,由社会各界权威组成推委团,整个工作严谨而慎重。同时,活动也受到观众的强烈关注,在仅仅12天的投票期限内组委会就收到了90万张选票。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纷纷用语言和行动表达了自己对“感动”的理解。北京一些观众自筹经费数万元,打算把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的32名师生接到北京来参观,帮助感动人物徐本禹提前三年圆梦。刘姝威作为第一届的“感动人物”同时又是随后两年的推委,今年专门带着二百多名学生到现场观看了颁奖典礼。她的学生表示,《感动中国》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浓缩”。

  

    详细内容:

  

    主持人:今年2月17号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典礼。那些真实的故事让电视机前的不少观众朋友泪水充盈,那些高尚的精神让人心情激荡。不少观众认为,《感动中国》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一位网友这样评论说,“看完今晚播出的《感动中国》,的确让人感动不已。正气、英气、才气、壮气、豪气,气气冲天;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师情,情情动人”。节目播出到现在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但是《感动中国》的暖流依然在各地涌动。

  

    这段时间以来,在北京,一群热心人正在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忙碌着。

  

    张晋川(热心观众):5月10号下午,徐本禹老师和他带来的30个学生乘T88次到北京,地点是北京西站。我们需要安排一个专人、专车去接站。

  

    原来,他们在商量着把贵州省大方县大水镇大石村大石小学的32名师生接到北京来。这几个人来自不同的单位,这次他们是自发掏腰包要圆大石小学孩子们的一个梦。这个梦是由一个叫徐本禹的年轻人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讲述的。徐本禹是自愿到贵州贫困山村执教的大学生。

  

    徐本禹:我原来教的学生写作文,写2008年的北京,然后有个叫杨勇的同学,他说如果到了2008年,我一定去趟北京,去看看北京的平房,如果我能住一住北京的平房的话,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后来,我改作文的时候我哭了,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说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带我学生到北京来看一看,让他知道北京不仅有平房,还有高楼,还有大厦。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希望我能圆我学生的这个愿望。

  

    徐老师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这些热心人。他们当晚就决定自愿捐助,提前三年完成徐本禹老师和他学生们的愿望,并且对什么时候出发、谁接站、住哪儿、吃些什么、到哪儿参观都做了细心安排。据初步匡算,这32名师生这次到北京的费用得花6到8万块钱,这对于这些工薪阶层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

  

    张晋川:实事求是讲,我们都是属于工薪阶层,收入也不很富裕,但是跟徐本禹老师比起来,我们的条件比他要好得多,他都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贵州山区的贫困孩子们做点事,我们的条件比他好得多,能力也比他大得多,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周世军(热心观众):我觉得光流眼泪不行,要付诸行动。付诸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小小的行动,关键是要动起来,关键是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关键是要有关心别人、关爱别人、付诸行动的这个意识。

  

    目前,徐本禹老师又回到大石村,又回到孩子们身边。我们通过电话同他取得了联系,他说去北京的事,他现在还不敢告诉他的学生们。

  

    徐本禹:因为这个事情是个好事,我想如果提前告诉他们,他们会成天想着到北京。我想过段时间,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们。我怕影响他们的学习。我认为通过这个事,让更多的人关心西部儿童教育的现状,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同时还有就是我的体会,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这才是最可行的,而且最容易做到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到目前已经举行了3届,评选出了30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当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杰出人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像春风细雨般滋润着观众的心灵。不少观众认为,《感动中国》节目看着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同时,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感动中国》的人献出了自己的感动。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在仅仅12天的投票期限内就收到了90万张选票。

  

    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我觉得《感动中国》和别的评选有个比较大的不同,这个评选本身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而且我觉得它是把社会上人们心目中最应该唤醒和最需要唤醒的那部分东西给换醒了。

  

    陆小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 《中国记者》总编辑):我想它非常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切入点是“感动”这两个字,落脚点是“中国”。从感动人们的心弦,感动人们精神世界的人物、言行、事迹切入,然后落脚在“中国”。它和民族的自强、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发展等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的事件,这样的选择,本身就能够引起人们的认同,引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共鸣。所以《感动中国》才能够影响千千万万的人们。

  

    《感动中国》节目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要在众多的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中吸引住观众,而且感动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朱波(《感动中国》制片人):为什么《感动中国》能够感动人?并不是说这些人的事迹是我们包装出来的,确实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事迹在打动人。他们的细节、他们的每一个行为,这些会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我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这些行为符合了我们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符合了人们对美的追求、那种向往,跟人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它能触动人的心灵,我想这种感动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为怕受媒体视线的局限,遗漏了应该入选的人物,《感动中国》节目组联合了50多家地方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感动、发现感动,并由社会各界权威组成强大的推选委员会。从推委们一条条倾注了深情的推选意见中,我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份感动。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同推委们一样,《感动中国》节目的创作人员通过电视屏幕,通过那一幅幅画面,把这份感动传递着。

  

    樊馨蔓(《感动中国》总导演):像我们这些主创,像舞美、灯光、音乐、录音,就是所有的主创,都是被这十个人感动。然后我们也是带着被他们感动的真情,再来做这个节目。今年十个人物,专门设计了十个音乐,这十个人物的出场方式以及给他的灯光等,这个都有很细致的安排。这十个人物的背面就是十个小丰碑,感动中国那颗心,一个一个人物转出来,这个过程让人们有期待,这个过程就是非常庄重的。

  

    短短三年时间,《感动中国》节目就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品牌,而那些感动的记忆也延续了一年又一年。中央财经大学的教师刘姝威是第1届感动人物,又是随后两年的推委,她一直积极参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今年她还专门带着自己200多名学生到现场观看了颁奖典礼。

  

    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对于教师来讲的话,我不仅希望我的学生专业上面是最优秀的,他们也应该有良好的素质。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是要求同学们都过去,但是对他们的震撼力的话,这是超过我的想象的。我没有想到对这些孩子们能有这么强烈的震撼。我当时以为他们愿意去是不是为了看刘翔?实际不是这样的。回来他们告诉我说,说老师这么多次的德育课,没有这一次来得这么彻底、这么净化。

  

    王爽(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有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次可以说我们泪水流得非常非常彻底。可以说这次到现场,无论是气氛还是我们遇到那些真人真事,可以说真正打动我们的很多是些小事,但实际上那些小事里面蕴藏着非常细腻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这种美德在感染着我们。它既是每个人细小的事情,但更多的是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很大的一种感情的一个浓缩。

  

    张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中国如此大的一个国家,能够感动中国的人物应该是些大人物,做一些惊天动地壮举的人。可是当我真的亲临现场之后,看到那些人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切而又如此平凡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想感动周围的人,并不需要做出多么多么大的事业,只要你真的付出了,那么你就会感动你自己,感动你周围的人,感动周围所有的人。我觉得小人物一样可以感动中国。

  

    感动、心动、更要行动。现在不少人已经自发地加入志愿者行列中回报社会。

  

    陆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当然要行动了。因为我们学校本身也在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做一些支教的活动,而且经常去一些养老院和孤儿院进行慰问。大家经过了《感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洗礼之后,他们发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是具有一个责任心、具有一颗爱心,我们应该在这个社会上作为我们大学生做到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我们从社会上索取了很多,更应该回馈于这个社会,大家干事情比原来积极得多,而且更是本着一颗回报社会的心去干的。

  

    张文辉(退休教师):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他们的事迹总是激励着我,我要去做一些事情,发挥我的一些余热。

  

    王英(公司职员):我希望以后经常能举办这样的节目。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节目会带动我们全体人民,就是所有的人都向他们学习,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带来很多很多的借鉴作用。

  

    主持人:《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为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出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且与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不断总结,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更好的名牌栏目,打造更多的中国的精神品牌。这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