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山村里的贴心民政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周国知,土家族,生前曾任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的民政助理。他情系百姓,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勤政廉政为民的动人篇章,得到当地群众的衷心爱戴。今年九月,在周国知去世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他家乡的百姓。[专题报道]

  

    1983年,周国知退伍回乡后,曾先后担任后坝乡乡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等职。参加工作25年来,周国知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视广大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心系困难群众,孜孜以求解决特困群众的实际困难。2003年九月,周国知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

  

    



今年九月,在周国知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数百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前来悼念他们爱戴的周国知。

  

    [详细内容]

  

    主持人:2003年9月27号,湖北省宣恩县一位普通乡村干部因病去世了。安葬的这一天,乡亲们自发地从几公里、几十公里之外赶来为他送行。不久前,在他去世一周年的时候,乡亲们又一次汇聚到一起,缅怀这位他们所爱戴的人。他叫周国知,土家族,生前是宣恩椿木营乡的民政助理。

  

    记者:您爱人的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时候照的?

  

    汪碧秀 周国知的妻子: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照的。

  

    记者: 那照片是从哪儿来的呢?

  

    汪碧秀:当时就在乡里面,他办公室的证件里面。

  

    记者:从他办公室的证件上面翻下来的。

  

    汪碧秀:翻下来的,确实想找一张照片找不到。

  

    记者:那家里面过去照过合影没有啊?

  

    汪碧秀:没有,那张遗像就是合影,一家四口拿起一张遗像,照一张合影。

  

    解说:据周国知的爱人讲,由于工作关系,周国知曾保管着公家的一个相机,可到最后,他没给家人以及自己照过一张的相片。尽管没有留下相片,可是乡亲对他却没有丝毫淡忘。在周国知去世一周年的时候,赶来为他上坟的村民达数百人之多。他们看望自己所爱戴的人,并把周国知称作是山村里的贴心民政。

  

    记者首先来到了后坝乡。周国知曾在这里任乡长,杨柳坨村一位村干部给记者看了一块碑,可碑上却没有周国知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仕银 湖北省宜恩县锣鼓圈村村民:这个地方原来没修桥的时候,很不安全,就搭着两个木棒作独木桥,下雨以后上面很滑,这么多年以来,一共掉下来七八个人,在这下面淹死了。

  

    何泽奇 湖北省宜恩县锣鼓圈村党支部书记:他奔波了二十多天时间,跑到县里面,要开发办给我们要了5000块钱,要5000块钱就买水泥和请石匠。当时周国知他就自己带头,背水泥,背一包一百斤的,从那个山坡上,非常高的坡上背下来。背下来以后,背到这个地方,路比较窄,到这个地方背下来以后,打的石头,就用那个木料慢慢地用人工拖,一拖一拖就拖到这个地方。

  

    解说:就这样,一座长15米,宽4米的石拱桥建成了。为了让子孙记住它的来历,乡亲给这座桥取名叫“幸福桥”,不但如此,他们还凑钱打了一座功德碑,把周国知的名字刻上去。然而没过几天,周国知的名字被凿掉了。

  

    熊昌余 湖北省宜恩县杨柳坨村村委会主任:我问到周国知,我讲桥头功德碑上的名字是不是你把他凿去了?当时他就讲,我们作为干部,为老百姓办一点实事,就让老百姓立碑树名,今后我们办的事还很多,那老百姓立的碑还有地方放吗?

  

    解说:1990年,宣恩县进行机构调整,周国知被调到椿木营乡任命民政助理,主管全乡的民政工作。岗位变了,可是他不求功利,但求为民的作风一点都没变。村民胡顶成今年60岁,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双腿致残。这样,地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靠也是残疾人的爱人来操持,一家人生活的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我们看你现在这个身体状况,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了?

  

    胡顶成 村民:没有劳动能力,两年就没有劳动能力了。

  

    记者:两年前就没有劳动能力了?

  

    胡顶成:不能下田了。他看我睡的铺盖,因为我大小便失禁,他看我睡铺盖很脏,经常下来察看,看不行了他就给我换掉。

  

    记者:帮着清理。

  

    胡顶成:化肥,我们种的田,化肥他给我们送到家里。平时个人省下的钱,赞助我们,因为我们挣不到一分钱,他平时一给我们,就给一百几十块钱,这是他个人的钱。

  

    解说:由于地处深山,气候寒冷,椿木营乡福利院的老人们几乎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需要烤火。在这里,记者听到了一个周国知到百里之外的建始县为老人们买煤的故事。

  

    记者:他不是民政助理,是乡里面的管民政的人嘛。

  

    李宗文 椿木营乡福利院:本来福利院买煤,是由院长买的,但是他自己看到这些老年人非常的冷,所以他自己忙中抽点空,帮我们去买。我们装到下午五点钟的样子把煤才装完,走了一整夜。走到石灰窑轮胎扎了,下大车的轮胎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下,他和司机两个忙得不得了,结果他的手都打起了血泡,有的泡破了流出血水,但是他还接着干。

  

    解说:周国知的家距乡上有十几里路,平时一忙就顾不上回来,可一到家他就喊胃疼,去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一头猪,妻子挑了一块最好的肉给他送到了乡上。

  

    汪碧秀:从家里背到乡上,还是不近的,还是有十多里路。我就背过去,等我一转身他就送给别人了,送给那个特困户了。我当时就讲,我说你怎么把肉送给别人呢,自己不吃啊?他就讲,我们家里不是还有吗,你也不是就这么一块肉。

  

    解说:周国知就是这样对待生活困难的群众,而他对自己的亲属要求却十分严格,为此亲属们还与他闹过一些别扭。

  

    胡恩成 周国知的姐夫:那年发大水,突然滑坡,在我房子后面垮下来很多土,当时把我家的墙几乎都冲垮了,一涨水,水就往我屋里灌。我跟老二(周国知)讲,我这个屋后头发生了滑坡,滑下来的土,把房子地几乎都要冲倒了。我说你可以帮我去看看,他说这个事我没法,因为我们现在不能给你解决这个事。我说那算了,我们两个就当不是亲戚。

  

    解说:2002年夏天,一场大风突然来临,将周国知家以及周边十多户村民的玉米全部吹倒。村上把灾情报了上去,而在审核救济清单时,周国知最先划去的是自己家以及父亲家和姐夫家。

  

    记者:那您没找他说道说道啊?

  

    周东海 周国知的父亲:那没,他给我们做工作,我还说什么啊。

  

    记者:他是你儿子,你家又该补助,那是不是可以找他说一说?

  

    周东海:那我这么大岁数了,我不爱为这些事再去找他。

  

    记者:您觉得要说的话,他会同意吗?

  

    周东海:他要给我做工作,不会同意的。

  

    解说:周国知的家人感到,越是在家事和他的公事发生联系的时候,他越在意一个民政干部的形象,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非常重。2003年3月,上级决定当年年底之前让所有居住在茅草棚中的特困群众全部搬进新居,听到这个消息周国知异常兴奋,立即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而此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

  

    周灵知 周国知的哥哥:在医院通过照光,CT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你弟弟病是肝癌晚期。我当时就含着眼泪跟他说,你是肝癌晚期。他听说这个以后,没有对自己病情感到震惊,而是埋怨我,他说我既然得的是这个病,你为什么要把我送进医院?我明天一定要回家。

  

    解说:周国知一回到家,便忍着病痛,翻山越岭将全乡120多个茅棚户的资料全部整理完成。一天,他在村民胡柏春家里协调了工程进展之后,终于支撑不住病体昏倒路旁。见此状况,乡领导强令他休息,并给他安排了一位助手。周国知自感不久于人世,便特意将助手叫到了家中,交代了三件事。

  

    魏光荣 椿木营乡现任民政助理:第一件事情就是仓库里的棉被必须要出来晾晒一下,不然要发霉;第二就是外面还有两位五保老人没有接进福利院,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迅速了解情况以后把他们接到福利院来;第三件事情,周国知知道我的性子比较急,他说做民政工作要耐心,要细致,民政不光只是给钱、给物,还要有一个情。

  

    解说:2003年9月27日,年仅42岁的周国知怀着对家人的眷恋,对乡亲的牵挂和对事业的忠诚辞别了人世。

  

    汪碧秀:半年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觉,虽说他走了,我就像找东西一样到处找他,就好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

  

    村民:我最感激他,他最细致。

  

    村民:确实我有点悲痛。他对我们的关心是没得讲,好处说不完。

  

    李宗文:所以感觉到,还是对他蛮挂念。

  

    主持人:据周国知的家人回忆,弥留之际,他仍在挂念着两位尚未告别茅草屋的乡亲。他托哥哥帮其中一户买瓦,有给另一户留下一百元钱,为的是动工的时候给大伙买菜,对待困难群众,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看似平常的事迹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从周国知的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勤政为民的公仆情。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