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邀请观众作为评委,这是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一个亮点。电影节开幕前,这10名观众评委已经有幸与专业评委一起,欣赏了37部本届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对参赛影片,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蔡宗隽:“国产电影前进的脚步很快!”
蔡宗隽(长春市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60岁):年轻时,我很喜欢看电影,当时电影院里放映的所有影片我几乎都看过。现在老了,在家里看电视很方便,电影院已经有段时间没来了。这次做观众评委,一气儿看了这么多影片,我觉得尽管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仍处在低谷,但电影前进的脚步很快,而且接受了国外不少先进的东西。
在我看到的这些影片中,我认为称得上精品的影片能占三分之一,思想内涵好,又有艺术魅力,这些影片不仅今天的观众会欢迎,而且再过些年也一样会有人喜欢。像《白毛女》、《冰山上的来客》一样,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比如说,一部影片中塑造了新时代的空军落伞兵形象,无论是在情节内容上,还是在影片拍摄上都很好。再比如反映上个世纪初国乐大师刘天华的影片,从头到尾渗透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而且其中对于他和妻子、学生的亲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特有人情味儿。
我认为有这样的好片子,应该能够把观众吸引入影院。
张东宁:“电影人应该把市场‘细化’。”
张东宁(吉林大学政法学院在读博士,25岁):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萧条的原因之一是多数电影人没有认真地想过把观众市场划分得细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公关”。据我所知,港台的电影在拍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他们很明确某部电影拍给哪个年龄段的人看,给喜欢什么的人看。
其实,不可能一部电影会迎合所有人的口味。比如说,我们10个评委,由于年龄、职业、生活阅历不同,就一部参赛片,我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拿《深深的太平洋》来说,有的观众评委认为这种电影怎么会有市场?没讲什么故事,叙述也很平淡。可是我觉得特棒,王基诺(观众评委,艺术院校学生,21岁)也认为不错。
如果我们的电影人能仔细寻找这些不同,在创作剧本、选演员,甚至做电影宣传发行时都有的放矢,成功的机会会更大些。
李岱地:“这样优秀的儿童片应该再多些。”
李岱地(原吉林省评剧团演员,50岁):在这次电影节上,很令我欣喜的是看到了像《微笑的螃蟹》这样优秀的儿童影片。
说实话,很长时间我就为儿童影片太少而担忧。不仅少,而且偶尔有儿童片,往往也是小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儿,给人一种和现实遥远的感觉。
现在有一些孩子,有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不该知道的却过早地接触到了。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没能真正剖析儿童的心理,从教育、启迪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拍电影、做节目。(新华社记者卢劲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