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文武两全;光明磊落,刚毅如山;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
陈毅(1901~197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后,留在赣粤边区领导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组建新四军,建立起苏皖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华东野战军抗击国民党五十万正规军。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军委副主席等职。
1. 追求真理 投身革命
陈毅生于四川乐至县复兴场一户小地主之家。父亲是个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书法。陈毅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五岁时开始启蒙,七岁时随父出蜀到湖北外祖父任职的地方。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朦胧地意识到统治阶级的腐败。九岁时返回乐至县继续读书,由于陈毅听话,好学上进,很得老师喜爱。陈毅十五岁时毕业于德胜乡高小,不久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当陈毅赴成都求学后,本来已不富裕的家庭急剧败落,到陈毅考入工业学校时,已落入贫民阶层。陈毅少有鸿志,有一次老师说“四川没出过大将”。陈毅立即反驳说:“现在是民国了,要是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了。”
由于家道败落,陈毅在成都上学时开始寻求出路,他想去当兵,但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是灾难,就打消了这种念头。正在他徘徊之时,吴玉章在成都宣传赴法勤工俭学之事,陈毅欣然报名,1919年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
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陈毅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参加了巴黎的工人运动。在巴黎期间,成了维护中国学生利益的领袖之一。1921年10月,因组织并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触犯了法国当局,被押送回国。在国外经历了一场风雨之后,陈毅的革命意志更坚强。他回国后第二年加入了刚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秋,陈毅来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引导下,边学习学从事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陈毅在中法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了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奔波。此时他已把自己的谋生甚至生命置之度外,而是全部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他受党组织之命,到四川万县做川军的工作,促使其响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之后,又到合川地区参与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武装暴动。1927年春,陈毅奉命东入武汉,到中国军事政治学校担任中共委员会书记。陈毅已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上升为职业革命活动家。
2.不畏艰难 游击赣粤
1927年5月,驻防宜昌的夏斗寅勾结四川军阀杨森进攻武汉,时任武昌卫戍司令的叶挺组织部队抵抗,陈毅协助恽代英在军校开展战前动员,之后随部开赴前线,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武汉三镇充满血腥气,陈毅奉党的指示,离开武汉前往江西。在赶赴南昌的路上,南昌暴动已经发生,起义队伍抵不住反动军队的进攻主动撤出了南昌城。陈毅追到抚州,赶上了正在撤离南昌却不知向何处去的失败队伍。陈毅被任命为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指导员。
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组织武装的开始,准备并不充分,对革命环境和斗争条件缺乏准确的认识。起义队伍在南下广东时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被反动势力击败了。到十月下旬,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部共还剩下七八百人。师、团级的政工干部只剩下陈毅一人。朱德在天心圩对部队进行了整顿,他宣布:“今后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共同领导。”陈毅动员说:“南昌起义是失败了。但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他帮助朱德整顿纪律。喜舞士气,力挽危局。这支队伍转战于闽赣粤湘地区,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种子。
1928年1月,陈毅参与领导了湘南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同年四月协助朱德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转移,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胜利会师,共同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陈毅在这支队伍中历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等职。
1929年初,随毛泽东、朱德率部转战于赣南、闽西,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同年六月,陈毅在龙岩主持召开了中共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系统总结了红四军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会后陈毅受命赴上海参加中央军事工作会议。行前他专门到闽西蚊洋面见毛泽东听取意见。到上海后,陈毅向党中央递交了《交于朱毛红军及其历史状况的报告》,使党中央对井冈山根据地和红四军有了基本的了解。他坚决支持毛泽东“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思想。会议期间,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代表党中央起草了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协助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在此后的五年中,陈毅协助朱德和毛泽东积极开展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反“围剿”斗争。他先后担任了红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委、西方军总指挥等职。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正躺在利用农舍建起的病房中。周恩来在临行前去看望陈毅并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指示,任命陈毅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负责军事指挥。陈毅奉中央指示,在中央机关撤退之后,负责出安民告示,安置了上万名伤员,然后把队伍分散成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中央机关撤离苏区之后,“左”倾错误仍在,所剩不多的部队还在与敌人死拼硬打,损失进一步扩大。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接到改组后的中央军委的指示,才改为游击战争。陈毅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敌人数十万大军层层“围剿”,叛变者时有发生的恶劣环境中,陈毅率领游击队转战于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区。在三年的时间里,陈毅与战士们昼伏夜出,风餐露宿,饥渴常在,死亡常临。多次死神在他身边徘徊。1936年冬,陈毅和少数游击战士被围困于梅山长达二十余天。在九龙一生之际,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含有绝笔之意的《梅岭三章》。其中的“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成为革命者的绝唱。
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它使革命根据地仍然留有革命的火种,为革命战争保存了战斗骨干,使根据地的人民在革命失败后仍对革命抱有希望,同时,为革命的胜利和发展在南方保存了支撑点。
3.组织新军 抗日苏皖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以一个革命家的意识,判断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已成大势所趋,因此,他主动与南方游击区的地方政府交涉,商谈联合抗日问题。在正式接到党中央的联合抗日通知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各游击队中传达中央指示,收编游击队,当他到莲花山找到谭余保的队伍时,被当成叛徒,差一点儿被砍了头。
1938年初,新四军成立,陈毅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三月,他率部开赴江南敌后抗战。同年7月,他率部在京沪铁路新丰部对日寇发起袭击,并取得首战胜利。陈毅带领部队在苏南坚持抗战,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1939年夏,新四军派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一度打入上海郊区,袭击了虹桥机场,引起了很大震动。
陈毅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江北发展,1940年在苏北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的部队在这一时期不断制造磨擦。驻苏北的有地方杂牌军,有宋子文系统的税警,还有蒋介石的嫡系韩德勤的部队。他们之间也有矛盾。陈毅巧妙地利用矛盾,争取友军,并在适当的时机给顽固派以有力的回击。1940年10月,韩德勤率一万五千人向苏北新四军发起进攻。陈毅在稳住杂牌军,促其中立后与粟裕精心组织指挥了黄桥战役,他们将主力全部收缩集中,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把敌人引入黄桥我军伏击圈后与敌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一昼夜,歼敌一万余人。一战奠定了苏北根据地的基础。中央军委对此战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
皖南事变之后,陈毅受任重建新四军军部并任代军长,与刘少奇一起挑起了率华中九万军队抗战的任务。在最黑暗的时期,陈毅率部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坚持抗战,把新四军建成一支铁军。
在日寇疯狂的“清乡”“扫荡”侵略中,陈毅与粟裕等将率领部队击退了日寇的一次次进攻,使根据地越打越大,使新四军的队伍越打越大。到日本人无条件投降时,新四军由1938年的万余人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在七年多的抗战中,歼灭敌伪军四十五万人。陈毅率领新四军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4.挥师劲战 逐鹿中原
抗战胜利前夕,陈毅到延安参加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议结束后,奉命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接到命令后他马上抵山东临沂赴任。到任之后,陈毅立即统率山东、华中两战区的部队进行整训待命,以防内战的发生。
抗战胜利之后,经过短暂的平静之后,蒋介石终于发动了内战。陈毅因思想有备,军队经整训战斗意志更强,因此华中及山东的部队一下子就牵制了国民党五十万正规军。
1947年1月,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与副司令粟裕率部开始了解放战争。他们运用运动歼敌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的部队。鲁南一战,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机械化快速纵队,随后在莱芜打了一个漂亮仗,一举歼敌六万人。几个战役下来,收复城市十三座。
国民党进攻华东我解放区的部队虽连遭挫折,损失不小,但并未削减进攻的势头。为了灭掉敌人的气焰,陈毅与粟裕决定打全部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他们指挥部队,调动敌人,耐心寻找战机。1947年5月我华东野战军终于从八九个一字排开的敌人整编师中,把第七十四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一举把蒋介石的最精锐、最现代化的这支部队干净、彻底地消灭了。此战的胜利,震慑了国民党进攻华东根据地的部队,使任何一支部队都不敢轻易向解放军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陈毅率华东野战军给予了得力的配合。之后,两支大军协同筹备淮海战役。1948年秋,遵照中央指示,为了配合消灭黄伯韬兵团的战役,陈毅率部攻克宿县,切断了蚌埠与徐州的联系并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歼灭黄伯韬兵团后,又与刘、邓大军配合,全歼了黄维兵团。经过六十五天战斗,陈毅和粟裕率部与刘、邓大军紧密配合,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二十二个军,计五十多万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战役中,两支庞大的部队在陈、粟、刘、邓首长的指挥下,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如同一个整体,显示了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战斗力。
淮海战役之后,华东野战军改编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4月,陈毅率部与刘邓大军一起发起了渡江战役,一举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及华东诸省。
5.文武双全 诗人元帅
陈毅一生多才多艺文武双全。青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他本人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因此学识颇丰。陈毅好诗文,每有感慨必以诗来表达。在喜时、怒时、哀时均有诗兴而发,即使在死难临头之际也掩不住他的诗兴。因此,人们对陈毅有“诗人元帅”之称。郭沫若有一首诗赠陈毅:“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陈毅不仅喜欢诗,还喜欢下围棋。陈毅逝世后,日本棋院于1937年追赠陈毅为名誉八段。
陈毅一生坦荡无私,豁达大度,从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识大体、顾大局,从无个人私利。他为人坦诚宽厚,从不责怪或报复他人。前文提到的那个几乎把陈毅送上断头台的谭余保,在察明真相后亲手为陈毅松绑,然后用绳子把自己捆了起来,要求自关禁闭,以赎错怪陈毅之罪。被捆了五天且几乎丧命的陈毅不仅未责怪谭余保,还制止了他的赎罪行为,并表扬他革命警惕性高,斗争坚决,立场坚定。如此宽广的胸怀实在感人至深。陈毅不愧为将帅的楷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毅受命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任上海市市长。他一面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诸岛,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一面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遭到迫害。1972年1月在北京逝世。陈毅文武双全,博学多才。他撰写的军事论著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他的诗词作品已收入《陈毅诗词选集》。
陈毅年表
陈毅字仲弘,1901年 8月 26日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6年初毕业后,参加领导了“三一八”爱国运动。
1923年8月被派往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 11月调往重庆,参与沪州、顺 庆(今四川南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
1927年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中旬,军校改编为张发奎掌握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 8月2日由武昌顺江东下,至九江,被张发奎缴械。陈毅布置应变工作后南下,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七十三 团的指导员。起义军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在江西、广东边界转战,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
1928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 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闽西。
1929年2月, 任第一纵队党代表,与纵队长林彪率部参加大柏地、攻打汀州等战斗。
1929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前委书记。会后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面汇报红四军情况。在周恩来主持下,代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回红四军后, 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32年后,历任红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委等职,参与领导反“围剿”。
1934年 8月, 指挥作战时负重伤。
1934年10月,第一方面军长征后,他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 4月,根据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与分局书记项英召开会议,确定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
1936年 12月,他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达 20天,考虑难以脱身,便写了《梅岭三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掌握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乃与项英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
1937年9月到南昌,与中共中央恢复了断绝近三年的联系。
1937年11月,赴湘赣边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险些被不理解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当地领导人错杀。后又到皖浙赣边区进行传达,使这些游击队及时下山编入新四军。
1938年 1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率领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随后率苏南主力北渡长江,任苏北指挥部指挥。
1940年 10月,指挥黄桥战役,取得军政全胜。随即北上,在盐城同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为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开创了华中抗日新局面。
1940年11月,他代理华中总指挥部总指挥,与政委刘少奇统一指挥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与刘少奇等指挥华中9万部队,坚持抗战,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3年11月赴延安,曾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时继续通过电报参与对华中地区和新四军的指导。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统率华中、山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五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 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同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等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宿(迁)北、鲁南、莱芜等 战役的胜利。
1947 年5月,指挥孟良固战役,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秋,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实行外线出击, 挺进豫皖苏,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配合,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入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5月兼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 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1948年11月至次年4月,作为总前委成员之一,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 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949年5月,兼任上海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筹建华东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加强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8年后兼任外交部长。
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6年 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受到严重迫害。
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