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今日军情快递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光荣之旅     解读钢铁长城         



北京柳荫街军(警)民共建20年纪实


  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南侧,有一条宁静古朴、杨柳依依的街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柳荫街。这个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的街区,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功之路。   

  一条狭小而普通的都市街道,从元帅、将军到士兵,从国家主席、部长到市民,都加入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列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游行庆典中,全国各条战线取得丰硕成果的大型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这些新颖别致的彩车中,一辆以城市街道命名的彩车格外引人注目。“柳荫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京城小巷,从此名扬全国、蜚声海外。

  “文革”后曾经满目萧然的柳荫街,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时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人们迫切要求和期望彻底医治动乱造成的创伤。

  1982年2月的一天深夜,两名工人不慎落入什刹海,驻柳荫街的北京卫戍区某部二连正在值勤的警卫战士袁满囤听到呼救声,立即寻声飞奔过去,奋不顾身地跳下冰冷的湖中。落水工人获救了,而精疲力尽的袁满囤却献出了21岁的年轻生命。

  警卫战士见义勇为的壮举,像一枚石子激起了柳荫街军民心湖中阵阵波澜:雷锋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为什么军民不可以团结一心,共同开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寻思中军民达成共识:携手合作,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柳荫。

  短短几个月时间,部队官兵和居民们协同奋战,拆旧棚建新院,清垃圾除渣土,栽树木种花草……古老的柳荫街开始一天天改变模样,逐步呈现出画一般的优美景象。当共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共和国开国元勋、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徐向前元帅得知这一消息,把共建领导小组的成员请到家中,给予鼓励。之后,徐帅欣然题词:“柳荫军民文明街”。

  曾在这里居住和生活过的杨尚昆、张爱萍、杨成武等对柳荫街军民共建活动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亲自指导、参加共建活动。

  1983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军民共建精神文明这个军队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中央的号召,犹如浩荡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文明城区活动,在全军、全国掀起热潮。   

  从单纯的逢年过节相互走访到长年持久地深入共建,从具体的排扰解难办实事到不断求新的共建活动,柳荫街军民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共建之路   

  走进柳荫街,风摇杨柳万千条。徜徉街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

  每一茬新兵一进驻柳荫街,都会对这里产生深厚的感情。迎新会上,柳荫街上的“老妈妈服务队”跟新战士拉家常,把单亲战士认作干儿子,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饺子。居委会为战士建立记录着各自家庭地址和生活情况的“连心卡”。逢年过节,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一件件精美别致的慰问品,便会载着柳荫街人民的深情飞入战士们的家中。一位战士在家信中深情地写道:“柳荫街有许许多多爱兵的父老乡亲,这里也是我们的家。”

  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柳荫妈妈”的高玉贵,今年已85岁。柳荫街军民共建活动刚一开始,她就担任居委会主任。高大妈把自己晚年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柳荫街和子弟兵的身上,战士中谁有个头疼脑热,准逃不出她的眼睛。夏天,她烧好茶水,买些西瓜送到哨位上;冬天,她煮好米粥,买来油条送到连队。她认字不多,却能准确地叫出战士们的名字。高大妈对自己20多年来与战士们建立的情谊感到由衷的欣慰:“一见到这些孩子,我浑身都是劲。”

  “智力拥军”是柳荫街居委会开展的新的拥军形式,他们把文化、科普、法律、体育送进军营,为战士们定期开展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学习班,举办英语、计算机培训,组织战士参观科技馆,聘请律师为战士们讲授法律知识……

  “支持子弟兵的好单位、关心子弟兵的好领导、培育子弟兵的好家长、体贴子弟兵的好军嫂和安心服役的好战士”,是柳荫街近年来开创的评选“五好”新的拥军形式。居委会每年都要邀请“五好”战士的亲人来京作客,参加游览京城的活动。战士姚鑫今年被评上了“安心服役的好战士”后,心中满是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柳荫街的人们把我们当作亲人看待,对我们的家人都关怀备至,我只有为柳荫街多做好事、实事,才能报答他们。”

  人民爱战士,战士心中也装着人民。

  每周六的天还没亮,柳荫街上便出现了战士们劳动的身影,这天是战士们1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清洁日;连队成立的卫生理发、家电维修等十几个便民小组,都定期地走街入院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狭小营区内搭建“爱民车棚”,义务为居民存车、修车、打气……一位居民感激地说:“自打柳荫军民共建活动开始到现在,我家的剪刀都是战士们磨的。”

  柳荫街地区的8位孤寡老人,长年累月都是战士们为他们洗衣洗被、打扫卫生。残疾老人吴振邦,生活不便,战士们轮班照顾他。老战士走了,新战士接上,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老人动情地说:“说实话,他们对我的照顾,和亲生儿子一样。”年近八旬的杨百强是一位台属,被战士们真情照顾直至谢世。老人在临行前留下了一份遗嘱:将全部遗产捐献给柳荫街的军民共建事业。

  时光荏苒,共建初期军民们在柳荫街上栽下的小树如今已叶茂枝繁。新兵来了,老兵们要走了,临行时,居委会的大爷大妈把大红花戴到了老兵们身上,将他们聘为柳荫街荣誉居民,让他们把柳荫精神从这条小巷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柳荫街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下,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一个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联片共建网络正在首都逐步建立  

  1993年12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柳荫街,亲手为幼儿园的孩子喂服预防脊髓灰质炎糖丸,并考察了这一地区的工作。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发了柳荫军民开展共建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柳荫街军民时刻以“全国学柳荫,柳荫怎么办”来鞭策和激励自己。凭着“军民同心、育人为本、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柳荫精神,柳荫军民已把这条街建设成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生活方便、邻里和睦、风气良好、文明向上、军民和军政关系融洽的精品街区。

  如今,许多离开柳荫街搬进了新居的居民,心中浓浓的柳荫情结仍挥之不去,他们隔三差五地总要回来看看。一些住在平房即便有了乔迁条件的居民,至今也迟迟不肯离去。80多岁的王堃凡大妈家里二十几口人都搬走了,惟有她说什么也不愿意走。老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柳荫街都占全了,我哪也不去了!住在这儿,踏实,心情好,能长寿。”

  对能居住在这条文明街道上,柳荫街老老少少的居民欢乐幸福溢于言表:“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跟街坊邻居红过脸。”“谁家的煤火熄了,不用打招呼,到邻居家挟一块燃煤就走。”“我觉得住在这里比住楼房好,谁家要有点什么事,开门喊一声就行。”“这里的大爷叔叔阿姨非常好,要是家里没有人,可以随便到叔叔阿姨家去,在那里吃饭写作业。”

  20年春夏秋冬,20年风霜雨雪。今天,柳荫街军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文明之花”已香飘四方,用不懈的努力培育出的“文明之果”的种子已从什刹海边播撒到了京城的每个角落。

  首都精神文明委员会副主任赵津芳,谈起全市军民共建情况如数家珍:全市已有2232个军(警)民共建对子;驻京部队各大单位在首都郊区共建立起7所爱民小学;驻京部队与各中小学建立起了1000多所少年军校……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刘逢君说,驻京部队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万个劳动日参加首都的绿化美化工作,仅去年就出动21万人次。长安街、中华世纪坛、首都机场等20余处主要绿化地段,都洒下了驻京官兵辛勤的汗水。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花红柳绿、日新月异的京城时,都不会忘记驻京部队为首都绿化美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北京市各区县都把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想方设法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2001年北京市安置随军家属1478人,解决部队子女入学3700多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7898人。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柳荫军民共建文明街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下,首都数百万军民共建大军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绽放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奇葩。(王思海 徐仁杰 李玉林)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