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光荣之旅     解读钢铁长城         



劲旅扫描--中国海空轻骑兵:我海军舰载机部队


  我舰载机队伍高起点诞生,至今是外国同行的不解之谜

  11月中旬,一些媒体相继报道,一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成功出访德、英、法、意欧洲4国后返回中国,至此,我人民海军的航迹已历史性地遍布世界五大洲三大洋。然而鲜为人知 的是,伴随战舰壮游世界的还有一支颇具传奇色彩的海军航空兵舰载机部队。它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以令人惊叹的飞行轨迹为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留下了别样的风采。

  “没有舰载航空兵的海军不是一支真正的海军。”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海军舰载机从一片空白中起步。

  直升机在快速开进或飘忽移动的舰船上着船,困难之大是外行难以理解的。美国实现直升机上舰过程中先后摔掉了几十架直升机。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口,一名法国“王牌”飞行员为我方作直升机着舰表演时,直升机机轮当场将甲板边界灯撞坏,轮胎爆破,险些酿出大祸。事后这个飞行员称:“中国战舰的飞行甲板太小,你们自己更是飞不了。”

  为了填补空白,海军航空兵某部开始了艰苦的探索训练。直升机着船技术复杂,下滑进入移动的舰船甲板的方位、速度和高度务必精确,否则,就可能与舰船相撞甚至摔入大海。我飞行员独辟蹊径自编教材土法上马,准确地掌握了这一技术。1980年初的50多天里,战舰载机部队投入训练后,海航某部郭文才等飞行员连续着船2783次,没发生一起飞行事故,合格率达100%。我军舰载机队伍高起点地悄然诞生,至今还被各国海军专家视为难解的一个谜。

  太平洋上首次亮相,首“战”告捷世界瞩目

  5个月后,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年轻的舰载机部队配属编队担负警戒、航测、遥测和关键的打捞数据舱任务。此时,一些西方国家军舰闻讯也急赴南太平洋,其舰载机虎视眈眈,等待着火箭数据舱溅落时捷足先登。

  1980年5月18日,北京时间10时整。我远程运载火箭腾空而起。远在太平洋上的各国舰船飞机都处于“一等状态”。火箭距预定海域8000公里时,我“远望”号雷达发现目标。4架舰载机奉命起飞提前进入警戒区。

  10点30分,火箭数据舱溅落。突然,我机前进航路的前方出现一片浓积云和大雨区。绕行和等待将贻误战机。时不我待,我舰载机大胆下降,从云下冒雨直飞数据舱上方30米悬停。从吊放潜水员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我舰载机仅用5分2 0秒。首次露面的中国舰载机如此干净利索的身手使外军舰船上的指挥官们看得目瞪口呆。匆匆前行的外机同行更是没有料到,只好打了一桶被数据舱染色的海水,悻悻飞回军舰。

  十几分钟后,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已能在大洋上安全起降,腾飞海空。”

  南极上空创造新纪录,飞行禁区一次吊起搬运近3吨重物

  1984年我国决定在南极建立科考站。舰载机部队奉命协助建站。南极终年冰雪覆盖,气候变化无常,空域陌生,飞行起降条件极差。

  两吨多重的发电机组是长城站施工、科考、生活必不可少的设备,国内装船靠起重机吊装。在南极惟有直升机担当此任。按该型直升机性能规定,着船吊挂飞行,最大风速不超过12米/秒,云底高必须超过200米,能见度要大于5公里。然而在南极,这种天气极为罕见。因条件恶劣,有的国家在南极每年不止一架直升机坠毁。

  机长于志刚和战友们制定了严密的吊运方案,凭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将直升机悬停在发电机摆放的船舶上方,吊挂后慢慢飞离甲板。一米、两米、50米、100米……一项前所未有的飞行记录当即诞生。

  “长城站”建站期间,舰载机几乎成了“长城站”的特殊搬运工。一天,南极民防湾骤然刮起了9级大风,海面上浪借风势,像千匹脱缰狂奔的烈马,溅起数米高的浪头。40名建站突击队员被困在岛上,交通艇无法靠近。寒冷和饥饿威胁着每个队员。万般无奈,又是舰载机顶着超气象条件的狂风和强大气流连续飞行3个架次,把被困的40位突击队员全部救回到船上,感动得突击队员们泪流满面。

  在南极的63个日夜里,机组在极为困难条件下,安全起降104架次,吊运物资39吨,运载人员1050人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在世界各国南极飞行史上创造了奇迹。机组被誉为“南极飞将军”,荣记集体一等功。

  “海空猎手”机载鱼雷令“敌”胆寒,“蓝天雷锋”危难时刻大显身手

  作为我军首支舰载机部队,指战员们担负着探索新的海空作战样式、加强舰机协同打赢未来战争的重任。为此,飞行员广泛涉猎高科技理论知识,突出战、训法研究,叫响了“实战中只有冠军,没有亚军”的口号,创造了许多舰载机战斗演练范例。

  金秋10月的一天,浓浓云雾中的北海某海域,一组反潜直升机离开战舰,突然出现在“敌”潜行海区上空。

  “‘猎鹰’进入发射区,准备攻击。”机长李民从空中请示。“可以攻击!”指挥员郑佃祥发出指令。

  半分钟后,空中一道红光呼啸着飞射入海。稍许,大海一阵颤抖。首攻击中目标!第二次击中!第三次击中!电波捷报频传。此次攻潜创造了令“敌”胆寒的机载鱼雷命中目标的最高记录。

  年轻的舰载机部队在科研试验、军事训练中身手不凡,在抢险救灾中也大显身手。一次,青岛8名渔民因船失事在海上漂泊8天8夜下落不明。接到地方政府求援,机长田金和等奉命搜寻。当时气温-10℃,大风8~9级,海浪高五六米,机组人员在困难情况下拉网搜索,终于在灵山岛附近发现目标。

  另一次,海军某部5名官兵为救渔民落海失踪。苏迪机组奉命搜救。发现目标后,直升机下降距海面30米悬停。当时海上风力7~8级,大浪滔天,目标处有航标灯等高大建筑物,稍微操纵不当,就会机毁人亡,而被救者已全部失去知觉,无法和机上配合。

  关键时刻,机组人员胆略过人,利用短暂的海浪相对平稳期,以娴熟的技术、精巧的配合、高难度的动作,操纵直升机几乎在海浪尖上悬停,让救生员一次次将遇险官兵抱在怀里起吊、进舱,终使遇险官兵全部获救,填补了超气象条件下我国海上救生的又一项空白。 (胡宝良、吴刚、梁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