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75个春秋,一串红色足迹……
漫漫征途,悠悠岁月,让我们来听听3代军人关于“衣食住行”沧桑巨变的诉说——
衣 篇
一个军人的衣着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无论年代是远是近,“征袍”永远讲着军人的故事……
爷爷们打江山那时,谈不上有什么“被装费标准”,有身军装穿穿就喜逐颜开了;从父辈到我们这一辈,方有了这样一个统计数字:一个士兵的被装费标准已由1978年前的100来元提高为今天的1900多元……
爷爷的故事
“他……他就是军需处长……”
狂风怒吼,大雪纷飞,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棉衣,在山路上顶风冒雪前进。忽然,警卫员跑来向新到任的军长报告: “前边冻死一个人……”军长疾步朝队伍前面走去。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雕像。他神情镇定自然,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他为什么没穿棉衣?为什么没有发给他棉衣?军长见此情景满脸怒容地喊:“把军需处长给我找来!”队伍里没有言语。“警卫员,立刻把军需处长叫来!”军长再次大声命令。不知是谁指着那位冻僵的老战士,低沉地说:“他……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长愣住了。他向前走了几步,深情地注视着这位死去的战友,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艰苦的岁月,即使在根据地内,红军的服装也只能是筹措到什么就穿什么,长征途中筹措棉衣更是难上加难。军需处长按说应有条件穿得暖和点,但他却毫无保留地将温暖给了他人,将寒冷留给了自己。他没有留下名字,当年冻死在长征路上的忠魂烈骨未留其名的又何止这一个军需处长!
爸爸的故事
一件军装补了30多个补丁
1961年春的一天,雷锋外出作完报告回到连队。副指导员一把拉住他:“走,快看看你的小展览会去!”“小展览会?”雷锋一时没弄明白。“是这么回事,你的事迹登报以后,连里把你的东西收拢了一下,摆在几张桌子上,原来只想对全连同志进行一次艰苦奋斗的教育,结果一传出去,天天有人来参观,想谢绝都谢绝不了。”
雷锋随同副指导员来到车场附近,只见并排摆着3张桌子。一张桌上放着他的 “节约箱”,里面全是他平时捡的边角料、螺丝钉、牙膏皮等等。一张桌上摆着他给建筑工地运水泥期间扫撒落水泥用的簸箕和扫帚。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最后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他两双打了补丁的鞋子、一双有好几种颜色补丁的袜子、几件补了又补的军衣和军裤。有细心的观众还专门数了数,雷锋那件军装上衣补了30 多个补丁。
我的故事
“护神”与“开夫拉”的擂台战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唱着这首歌,穿着打补丁的军装,曾经是当年军营的一道风景。这景色今已难觅。不是针线包不再拥有,而是今天很少派得上用场。随着新一代服装开始在驻港澳部队试穿,如今我军的军装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用料、样式还是颜色、服饰,都在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还多了一种“刀枪不入”的功能。
20世纪末的一个秋天,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的“护神”牌防弹衣与来自美国的“开夫拉”牌新型防弹衣在某靶场进行现场比试。实验开始前,来自大洋彼岸的专家悠然自得地坐在靠背椅上闭目养神。一阵枪声过后,结果大出他们意料:“开夫拉”被5发子弹打了两个洞,而“护神”却只留下几个弹头亲吻过的痕迹。
在擂台上输了的对手不服气,尤其是听说美国一家公司要从中国大量进口“ 护神”牌防弹衣,他们更是咽不下这口气,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的标准进行检测。几天后,由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检测结果再一次表明“护神”无论是防弹性能还是自身重量,都明显优于美国的“开夫拉”,防护面积还比“开夫拉” 大79%。此前,中国曾经被美国列为防弹衣禁运对象,如今,中国生产的“护神” 牌防弹衣首先开辟的国际市场反而却是美国。
食 篇
“民以食为天”。兵呢?古来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这是爷爷们熟悉的歌谣。当年,他们曾为自己能分得一点“伙食尾子”而高兴。父辈们呢?他们至今仍难忘3个数字:“6毛”、“6元”、“60元”。“6毛”是士兵每人每天的伙食费,“6元 ”是战士入伍第一年每月的津贴费,“60元”是基层干部每月的工资。今天,落到我们这茬人账上,这些数字早已翻了好几番。
走进连队去看看吧,许多连队菜盘子里的“当家菜”———白菜、萝卜、土豆现如今已当不了家了,每餐肉、蛋、鱼轮流“值班”。全军绝大多数连队的官兵早餐喝上了牛奶、豆浆,吃上了鸡蛋,一餐两三种主食、三四道菜肴则是平日的家常便饭。
爷爷的故事
草地上的“野菜识别会”
“这是荠菜,这是黄精,这是玉竹……”一群军人聚在一起,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他们个个目光坚定,士气昂扬。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举办“野菜识别会”的情景。
草地纵横几百公里,遍地沼泽,没有人烟。红军过草地前,曾要求每人携带 10天口粮,但由于筹粮不足,走到第4天部队就开始断粮,只有靠采野菜、挖草根糊口。许多战士分不清一些野菜有无毒性,有的同志吃了后又吐又泻,脸色青紫。朱德总司令得知后,就组织了一个“野菜调查小组”,对战士们采来的野菜进行鉴别;并召开了一次“野菜识别会”,让大家照着样子去采摘。当时他们不仅找到了几十种野菜,还琢磨出了10多种野菜的吃法呢!
爸爸的故事
北京的炒炒面现场
1952年的一天,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来到北京市一些单位的干部和群众中间,察看大家制作炒面的情况。周总理一边看工人们操作,一边挽起袖子与大家一起制作炒面。炒面,一种普通的方便食品,为何惊动了众多党政军领导?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吃饭问题。由于敌机轰炸袭扰,部队白天不便生火做饭。东北军区后勤部建议供应熟食、炒面。为此东北人民政府专门发出了《关于执行炒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对炒面的质量、包装、集中办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是,东北和全国其他地区迅速出现了一派男女老少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
我的故事
“ O K!中国队员的野战食品棒极了!”
“爱尔纳·突击2001”国际侦察兵竞赛,13个国家派代表队逐鹿沙场。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中国侦察兵代表队潜伏在河边的树丛中,等待天黑后突破“敌 ”防线……队员们抓紧时机悄悄地吃着特制的晚饭:有的嚼着压缩干粮;有的撕开一个包装袋,往里面灌些雨水,很快就像变戏法一样变出热呼呼的米饭;有的把水壶内的水往饭盒里一倒,十几分钟后就吃上了可口的面条……比赛结束后,美军一位参赛队员提出想尝尝我军的野战食品。他尝了一口快速单兵米饭又喝了一口汤,连声赞扬:“ O K!原来中国队员的野战食品如此可口!棒极了!”
我军野战食品的研究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新一代野战食品不仅实现了系列化、餐谱化、热食化,而且集营养、风味于一体。就说战士们喝的“汤”吧,品种竟达3大类共计18个。用饮水一冲泡,几分种后一碗口味鲜香的菜汤就成了,既能补充能量又能促进食欲,难怪美国参赛队员品尝后赞不绝口!
住 篇
我军营房的历史是我军成长的镜子,也是一种军人文化的传承……
爷爷们当年神往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他们自己却只能轻轻地哼唱着“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百姓家里借宿,“青纱帐”里安身 ……
前几年,帕米尔高原某边防团官兵喜滋滋地从冰窖似的“干打垒”迁居新落成的楼房,成都军区、兰州军区一些戍边几十年的干部开始在内地大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当时许多人脸上流淌着泪水。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军80%以上的干部住房达不到标准;现在,有70%以上的干部住上了标准单元房。这情景,别说爷爷们当年不敢想,就是父辈们也没想到会变得这么快!
爷爷的故事
第一项注意“上门板”
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来历吗?最早叫作“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那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亲自为工农红军制订的。“六项注意”包括“上门板,捆禾草,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其中第一项注意就是“上门板”。红军打的是游击战、运动战,居无定所,官兵们只能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于是,老乡家的门板常被他们借来当铺板。当时,一块门板别说对老百姓,就是对红军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因此,毛泽东制定纪律:借用老百姓的门板后,出发前一定要及时归还。后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期间,又在“六项注意”后边加了两项:“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红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闹翻身的军队,于是积极参军参战,帮助红军打胜仗。
爸爸的故事
说个谜语给你猜
“远看像座坟,近看有个门,细看里面还有人。”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顺口溜,也是当时的军营谜语。如今的年轻军人也许不知道,谜底竟然就是我军官兵居住的“拱”式营房!
建国之初,人民军队的营盘除了接收散落在一些港口、要塞、租界的旧营房外,几乎是一片空白。朱德总司令指示:“我们要动手建设固定的营房。”然而国家初建,百废待兴,经费十分紧张,1950年的营房经费按人头发,相当于每人每年26公斤小米的价钱。
某红军团是一支跟随毛主席、朱总司令长征过来的英雄部队。他们自已动手,上山采石伐木、下河捞沙,然后在老百姓指点下用石块砌墙,架上拱形房顶,两头用石头垒个大三角(当地叫牛角)顶住。这种被当地人称作“拱”的简易建筑便成了他们驻扎的第一代营房。据营房部门统计,我军从1950年到1959年共建成了700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地窝子”等各式各样的简易建筑,基本解决了部队住房急需,结束了我军租民房、住庙宇的历史。
我的故事
泳池传来笑语声
“蓝天小区”、“今日家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城市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共和国军人的安居梦开始变成现实,实现了新一代营房的世纪变迁。
2001年8月的一天,某红军团举行一次老干部、老英模聚会。在团领导带领下,老同志漫步在规划整齐、绿色葱翠的营区,欣喜地看到昔日自己栽种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原先住过的低矮营房变成了一座座别墅式的楼房,凹凸不平的土路也成了宽敞洁净的水泥马路……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当年他们训练结束后提水冲澡的池塘如今已变成一个设施一流的游泳池。听到泳池里传来战士们的欢声笑语,老同志无不感慨万千……
行 篇
铁脚板、小推车,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圆了中国军人的一个世纪梦!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它山高水又深……”战争年代,爷爷们的铁脚板曾经赛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有了汽车,但骡马炮车一度依然是部队中的令人高兴的“现代化”,父辈们行军主要还是靠两条腿。建国初,我军向西藏高原挺进,1000多公里的进藏路,部队走了几个月,数以千计的官兵捐躯在进藏路上。抗美援朝时,志愿军3个炮兵师中就有两个靠骡马牵引。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集团军的出现,大批军马正式退役了,汽车、装甲车、直升机成了我军主要的机动力量。如今,新兵进藏、老兵出藏坐的是波音737。退伍老战士前一天晚上还在边防连队睡觉,第二天就到家了。
爷爷的故事
“飞毛腿”5天飞越350公里皖中平原
1946年6月26日,中原军区1纵队1旅完成了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后,在旅长皮定均率领下从白雀园向东突围。他们走进了大别山,延安来电只有重复了好几遍的两个字:快走!快走!快走……
7000名子弟兵边走边打,边打边走。7月13日,他们到达了一个叫作毛坦厂的地方,它背后是大别山麓的最后一座山,前面就是皖中平原。为迅速脱离险境,他们开始了5昼夜连续行军,飞越350公里皖中平原。一路上人不宿营,马不停蹄。夜间,许多同志一面走路一面闭着眼睛睡觉,一不留神就掉进水田里,半个身子涂满了烂泥。有的同志猛地醒来,伸手一摸前面没有人,便赶紧追上去,结果又把前面的同志撞个趔趄,要是碰在枪身上,还少不得在额头上留个纪念。
这天一大早,他们走到六合公路上的官亭镇,把民团局100多个局丁赤条条地堵在了床上。战士们和敌人开起玩笑来:“喂,快起来,共军来了!”局丁竟发了脾气:“你吵什么!共军又不是飞毛腿!”
殊不知,他们还真就是“飞毛腿”,硬是在5天里飞行350公里。最后过津浦铁路时,一个女同志是爬过去的,她已经没有走过护路沟和铁路路基的力气了。终于,他们见到了苏中解放区派来接应他们的淮南大队!这时,皮定均一屁股坐在地上,他同样没有一点力气了。
呵,5天5夜的平原飞兵!就靠两条腿!
爸爸的故事
2.8万峰骆驼最后只剩8000多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我驻藏军政人员的生活保障全靠驼队运送进藏,一次往返要半年多时间。当时西藏少数反动分子对我军驻藏人员实行封锁,驻藏军政人员每天仅靠200克粮食生活。1953年春,时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的慕生忠将军亲自组织了2.8万峰骆驼运粮进藏,结果留下一路驼骨,驼队返回时仅剩下8000多峰。尽管如此,运输总队仍然克服困难,坚持运输,至1954年春共运进面粉1390 吨,黄豆250吨,卫生医药器材、发电机等4050吨。在这次人类史上罕见的艰苦挺进中,仅西藏运输总队就牺牲了20多名官兵。
我的故事
千里演练一日还
1999年9月的一天清晨,一支由数十辆军车组成的绿色队伍迎着晨曦,由北向南疾驰在苏北某高速公路上。
驻守在苏北的某机械化部队奉命赶赴苏南某地集结,参加军事演练。按照要求,从部队驻地到集结地域,200多公里的行军路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开拔和到达。
上午7时,部队经过2小时30分钟的行进,按预定时间准时到达南京长江大桥。部队穿越市区后,又直奔沪宁高速公路。全封闭、多车道、平坦整洁的路况使一辆辆军车如猛虎插翅,开足马力向前奔驰。3个多小时后,车队提前赶到集结地,官兵们生龙活虎地出现在演练现场。
当日下午6时许,部队胜利完成演习任务,在暮色中一路高歌,行进在返回途中。“千里演练一日还”。部队领导感慨道:“往返近500公里路程,大部队机动仅用7个多小时,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
75载风雨征途,一个个关于“衣食住行”的故事印证着岁月峥嵘,往事如歌 ……
树高千尺有其根。子弟兵的“衣食住行”其实是人民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闹翻身、求温饱、奔小康的缩影。爷爷辈艰苦,是因为那是打江山的年月,人民尚在水深火热之中,为着人民大众穿得暖、吃得饱、住得好,他们再苦再累也心甘。从父辈到我们,日子越来越滋润,是因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力强了,人民富了。
人民幸福我幸福,子弟兵永远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