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8月15日上午,系列专题片《台湾往事》的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部专题片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台湾光复58周年而制作的,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关注。
今年的8月15号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取得胜利58周年纪念日。讲述台湾同胞抗日50年的系列八集系列片《台湾往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祖国大陆各界人士和来自台湾的学者共同观摩了此片。《台湾往事》是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所属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夏潮基金会联合摄制的,拍摄时间长达两年,摄制组走遍福建、台湾数个县市,行程达3000千多公里,寻找大量历史遗迹,采访大量当事人,是一部全面反映台湾抗日的专题片。
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鲍立衔:今天是中我们在这个片子主要反映的是,在日据50那段历史里面,台湾人民反抗日寇进行英勇斗争的一些片段,今天这个日子我们把这部片子推出,奉献给广大观众,以此纪念这个日子。
八集系列节目《台湾往事》第一次以客观的笔触、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镜头,介绍了台湾同胞从1895年到1945年间英勇抗日的历史史实:从台湾“抗日三猛”的揭竿而起,到“雾社”泰雅人的拼死抗争,从反抗日本统治者的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到开展文化救亡和工农运动,从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到喜迎光复,重回祖国怀抱。50年间,台湾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当时只有350万人口的台湾,竟有60余万人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平均每6人里就有一个为国捐躯的抗日勇士。
《台湾往事》的导演邓新力先生说,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他经常被台湾民众英勇的抗日故事所感动,尤其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雾社起义”,泰雅人首领莫那鲁道带领族人英勇抗敌的悲壮故事,几次让他潸然泪下。
《台湾往事》编导邓新力:“雾社起义”的首领,那位英雄,我很崇拜的那位英雄,莫那鲁道,我过去小的时候听说过他的故事,在我们大陆的书上都有过他的介绍。但是我没想到他是这么样一个人,真是一个,我认为他是一个盖世的英雄。
为了一举消灭莫那鲁道和他率领的泰雅勇士,不惜动用飞机、大炮和各种新式武器,对雾社狂轰滥炸。面对强敌,莫那鲁道决定将族人撤进大山,准备与日寇做长期的周旋。
《台湾往事》编导邓新力:当然日军的力量非常大,我们的泰雅族同胞基本上是弹尽粮绝了,在那个时候,莫那鲁道把指挥权交给他的儿子以后,莫那鲁道嘱咐他儿子要抵抗到底,然后他自己就走了,带着全家人走了,从此以后泰雅人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们这个首领。
就在马赫坡的这个岩窟里,1930年12月8日,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的泰雅勇士与自己的亲人们一起,唱着古老的灵歌饮酒诀别,所有的人都从容地洗净面庞,整好衣衫,走进养育自己的丛林,在被祖先奉为神灵的大树上引颈自缢。他们死时都用布蒙住自己的脸,因为祖训说这样就能转世重生,还做山林的后代,还是泰雅人的子孙。
《台湾往事》编导邓新力:一直到四年以后,就是“雾社事件”四年以后,一个猎人在山洞里发现了莫那鲁道,那时候莫那鲁道已经是一具白骨了,怎么知道是莫那鲁道的呢?因为他怀里抱着一支枪,已经锈得不像样的一支枪,那是莫那鲁道的枪。
对莫那鲁道恨之入骨的日本人闻讯后随即将遗骸运回,先在公众场合暴尸展览、以泄其愤,后又将其送到台北帝国大学当作研究标本,一直到台湾光复后许多年,人们才打听到莫那鲁道遗骸的确切下落,这位泰雅人抗日首领在殉难四十四年之后才得以魂归故里。
《台湾往事》的执行制片人刘海鹰女士说,他们先后两次赴台采访,沿日军侵略台湾的路线寻找抗日足迹。虽已事隔半个多世纪,但台湾同胞抗日的足迹遍布全岛,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大陆将领与台湾百姓共同抗日的感人故事。
《台湾往事》的执行制片人刘海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台北一直走到,向苗栗走的时候,路边上有一个很小的一个寺庙,并不大,当时呢就是我们在那停车以后,就看老百姓络绎不绝地在那上这个水果,礼贡品,然后烧香,而且非常非常虔诚,每一个人进来都是一种很肃穆的表情。
这里供奉的不是什么神灵,只是百年前的一位英雄,他来自遥远的湖南湘潭,却在苗栗的头份,为老百姓豁出性命,抵抗来犯的日军。这位将军名叫杨再云,当地人尊称他为“杨统领”。当时黑旗军将领杨再云,率领来自大陆的新楚军驻守新竹,战斗中杨统领的火炮手不幸中弹,一时军心大乱。有人便提议撤退,凛然刚烈的杨统领,手起刀落,将胆怯者正法于阵前,亲自上阵拼杀,与官兵们一起战死在苗栗。
为了真实再现历史故事,《台湾往事》的主创人员经常要跋山涉水寻找抗日遗迹进行实地拍摄。1895年的八卦山战役,是台湾乙未年抗日斗争中的最大的一次战役,为了拍摄八卦山战役,摄制组走进了战争遗址:八卦山公园。
《台湾往事》的执行制片人刘海鹰:你要进到这个公园里头,你就会看到这一个寺庙的场景,而且你就能够看到人们对这里的那种崇敬的心情,同时也是六百多具尸体的牌位。虽然没有名字,但是他的牌位在那摆着。
八卦山战斗七十年后,当地的农民在耕作农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坟茔,经鉴定,这六百多具仓促掩埋的尸骨,均为当年战死的义军将士。于是在郁郁葱葱的八卦山上,便有了这座抗日纪念公园,年年岁岁香火不绝。
面对这段历史,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次次陷入沉思,台湾民众抗日的悲壮,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一个个鲜活的事实呈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用笔、用画面将他们所看到的带给观众朋友,在制作第八集节目《神州光复》的时候,他们沉重的心情终于得到了安慰。
10月25日上午十点整,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末代总督安藤利吉签署降书。至此,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终止。这些不久前还耀武扬威地以台湾的主人自居的日本兵,现在只能以战败者的身份等候着中国政府的遣返。
《台湾往事》编导 邓新力:我们在片子里面讲到,有一位老台胞,他回忆到就是说,他当年,光复的那一天,知道(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了,他妈妈什么都没说,他在街上玩,他妈妈把他叫回家来,打开箱子,就从箱子里面去翻翻翻,好不容易翻出来一件什么?一件长衫。
台湾同胞 周青:那么我就把这个长衫穿上身上,马上就跑到街上去,大摇大摆地在那里,我回到祖国。
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台湾人民也重新恢复了中国国籍,日本的神社被推翻,被禁止了五十年然而却始终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风俗在一夜之间就得到了恢复。
8月14日下午,《台湾往事》的制作方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和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聚集在北京金台饭店,就《台湾往事》创作上的特点以及该片中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台湾往事》在再现台湾同胞抗击日本侵略者50年的历史中,注重讲述台湾抗日英雄的故事,全片注重细节,以情动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活在海峡另一边的台湾同胞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大陆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战争,著名的台湾政治活动家李友邦和他创建领导的台湾抗日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因为在当时,在浙江一带有比较集中的一批台湾人,那么李友邦就深入到台胞之中,把他们青壮年,青壮年先组织起来,然后组织这些台胞里的子弟,组织少年团,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大革命的李友邦,对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台湾的抗日斗争与祖国抗日斗争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他时常教育台胞们,只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后,台湾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李友邦组织这个纯粹由台湾人,台胞组织的抗日救亡团体。但是它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有武装,从事的活动,以及包括它活动的范围都比较广。所以从这个抗日的救亡团体和组织可以看到,两岸的同胞确实是血流在一起的。
这间破旧的房屋,是当年台湾义勇队的医疗所的外科手术室。对那些习惯于扎针、拔火罐,从未见过手术刀、止血钳的老百姓来说,能接受这种西式治疗,是因为接受了这些善良的医生。与其说村民们认可了他们的医术,不如说是认可了他们的人品。
台湾义勇队队伍迅速扩大,以金华为根据地的大后方遍布着四个支队和少年团的足迹。他们同遍及各个抗日战场的台湾同胞一道,担负起了自己在全民族救亡的伟业中,那神圣的使命。
研讨会上,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先生就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后,对台湾在经济上进行的大肆掠夺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在这个期间对台湾也进行了一些近代的,近代化,包括工业化的一些,初期的一些建设。但这些建设完全是为了掠夺台湾的经济资源,为了日本而服务。也就是说我为了要吃鸡蛋,我要先把鸡养肥。
台湾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由于农民们的辛勤耕作,加之不断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悉心改良水稻品种。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湾的稻米产量迅速增长。然而日本殖民统治者却将稻米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或送到军队充当军粮。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饥饿输出法”。
岁月的磨洗不会带去峥嵘时代的痕迹,重温历史,为的是昭示后人。我们在台湾的前辈们为民族的兴亡、为子孙后代不再远离祖国,经过了半个世纪血雨腥风的考验,这段往事是所有中国人不应忘却的历史。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曾祥铎:看看台湾过去的历史吧,是这回事。日本人怎么在摧残,这个台湾社会,怎么在损害中国,这个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 宋东文:我们准备把这个片子向大中小学去推广,推广之后我相信,年轻学生,或者历史老师,他们看了这个片子之后,那么会对这段历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主持人:台湾往事以大量的史实,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以及台湾人民英勇抗日的悲壮故事,这段交织着屈辱与抗争的台湾往事将永远载入史册。《台湾往事》从本周起,将在《海峡两岸》栏目中陆续播出,请您关注。(编导:欧阳群、翟钰摄像: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