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学者纪念弘一法师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2000年10月23日 20:30分 四套播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说起这首《送别》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可是你是否知道,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佛学家的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弘一大师。今年10月17日,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会聚天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李叔同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请看记者发自天津的报道。

  十月的天津已是秋风乍起,就在这丝丝凉意中,我国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拉开了帷幕,来自海内外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纪念活动,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代表和台湾弘一大师纪念学会的六位学者也参加了纪念活动。

  出生在天津的李叔同先生,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著名活动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的高僧,被世人尊称为弘一大师,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李叔同先生是我国最早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和话剧的先行者,1905年秋,当时在国内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先生,毅然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发起成立“春柳社”从事音乐戏剧活动。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李叔同先生积极投身到祖国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先后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上海城东女中、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任教,积极提倡和推行艺术教育,像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梁,音乐家吴梦非等等都曾经师从于李叔同先生,并且获益颇深。在积极推行西洋艺术教育的同时,李叔同先生还参与许多社会进步活动,曾担任上海《太平洋报》总编之一,并加入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南社。

  李叔同先生对于祖国传统的书法、金石也极力提倡,作为西冷印社的社友,他与吴昌硕、金舟等书画金石大家交往密切,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印谱。1918年农历七月,当时39岁的李叔同先生正是声名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于杭州虎跑定慧寺落发出家,正式名为演音,号弘一。

  入佛门后,他开始精心研读佛律,著作颇丰,并在浙江、福建等地云游讲学,弘扬佛法,终成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于福建泉州,享年63岁,弥留之际他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感众生的苦恼。弘一大师遗骨后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功不可没。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郭凤岐主任:他主要在几个方面,一个在金石方面、一个在书画方面、一个在音乐方面,在教育方面,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戏剧上,他最早把西洋的文明戏,后来咱们叫话剧,引入到了中国,还有音乐,还有西洋画,当然他不是发展的最高了,但他是先驱,他最先引进来的。

  长春师范学院郭长海教授:在今天我们也研究书法,研究篆刻,我们还有话剧艺术,还有美术,油画啊,各种绘画,这些我们在学习使用的时候,都不能割断历史,它和我们的前辈做过的努力是很有关系的,在这些努力当中李叔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是最早把这些艺术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联系起来的,因此我们现在学习使用这些艺术的时候应该很好的从他那里吸收一些营养。

  对于李叔同先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亲自视察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 李叔同先生不仅是专家,学者们赞誉他,海内外的华人也十分推崇他。

  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李壁苑:很多人都在效仿他,以崇尚他俭朴的生活,清高的人格为风范,所以他这种精神的影响层面在年轻一辈也有,在知识层面也有,在年长的修行者的层面也有,可以说是广泛的。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天津举行了李叔同先生遗墨展,许多珍贵的墨宝印谱都是首次公开展出,为大家了解研究李叔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天津市有关领导出席了遗墨展开幕式,与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观了展览。同时纪念李叔同——弘一法师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对李叔同先生的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李壁苑:因为我们很多史料的掌握比较不容易,所以这一部分呢,大陆的学者做的相当的好,一直也不断有一些新的考证资料出来,所以我们有很多部分就是用到了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

  长春师范学院郭长海教授:海峡两岸的学者共聚一堂,来讨论弘学当中的一些问题,探讨一些今后的研究方向,这样呢,就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使我们大陆的资料和台湾资料相互交换,观点相互交换,这样我们的思想就进一步了,我们的联系更广泛了,影响就更深远了。

  李叔同先生既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又是一位律宗高僧,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佛教界人士,大家一致推崇的是他不凡的人格魅力。

  李叔同先生孙女李汶娟:他的人格思想,就是特别崇拜他的人格思想。

  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续慧法师:我想从事弘一大师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在他的高僧行谊,对我们人格的感化非常多。

  原中国佛教协会顾问李呈钧:他爱国,佛教里面爱国爱教是统一的,弘一法师他最讲究的就是我们的国家怎么富强。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名士,无论他在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出家成为一名佛门弟子,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无不随时流露,在他早期赴日留学前就曾经留下的一首《金缕曲》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披发佯狂走,莽中原,几株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在《祖国歌》中他这样描述了祖国,“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深深的表达了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在李叔同先生出家后的抗日战争初期,当时作为佛家弟子的他手书横幅挂于座后,上面写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无论是作为一位著名艺术家,教育家的李叔同,还是作为一代高僧的弘一大师,正是他那一腔爱国热忱所带来的非凡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仰,成为效仿的凯模。

  李叔同先生孙女天津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李莉娟:对于祖国的热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然升起的感情,我祖父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出家人,这也是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志气。他曾经写过很多救国的诗句,佛教徒爱国我想是, 中国人爱国最起码的骨气,我祖父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后人学习的榜样。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爱国艺术家,在他已踏入不问尘事的佛门之后,却也依旧难以割舍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在他已离开世间50多年了,人们仍在纪念他,学习他,同时他的精神也对我们有着莫大的影响。

  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侯秋东理事长:如果能弘扬弘一大师的这一套德学的话,也可以说是能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对两岸在精神文明方面会比较接近,这对于两岸将来的统一是有帮助的。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郭凤歧主任:李叔同就是爱国嘛,如果你崇拜李叔同,你如果认为他这种人格力量对我有感召,那么就更要加强两岸的合作、交流、沟通,为两岸的统一大业,从我们学界、知识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李叔同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学者们参观了李叔同故居,碑林和弘一法师纪念堂,通过参观访问,学者们不仅加强了交流,而且了解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这对研究李叔同,弘扬李叔同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及大的帮助,在参观的同时,学者们也对加强保护李叔同遗物和各种文物古迹,向天津市有关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在天津大悲禅院,来自台湾的续慧法师详细了解了寺庙情况,并在宝菡方丈的陪同下,参观了禅院,他对祖国大陆支持佛教的做法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两岸的宗教界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续慧法师:中国的名山大川,培养出非常多的高僧,这样的一个精神文化,如果推允到对岸,对岸本身也有着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我想两岸的交流不仅促进一个培育生才的方式改进之外呢,还可以共同研究怎么样推出更近的一步,作为对中国文化的社会也好,对其它世界文化都很好。

  纪念活动在一场别开生面的李叔同作品音乐会上达到了高潮,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近两千名天津市民兴致勃勃地欣赏了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歌曲。当那首耳熟能详的《送别》在天津大礼堂响起的时候,许多人伴随着熟悉的旋律轻轻地唱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在欣赏过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大中华》、《山色》等歌曲后,王继世先生为大家朗诵了李叔同先生的一首《满江红》这首填于辛亥革命胜利后的诗词,让大家再次领略到李叔同先生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决心。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