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1月16日20:30分,四套播出。
宁波奉化的溪口镇是蒋介石先生的故居,宁波也是台湾同胞非常关注的一个地区,每年到宁波旅游的台湾人都达到近两万人次,其中有的是来寻根探亲、有的是来祭祖进香、有的是来观光旅游、有的是来投资经商,现在全市的台资企业已经达到近千家,总投资近30亿美元,在年终岁末的时候,宁波的台商台属们和当地的人们一起庆祝新年、表达他们对新世纪的美好祝愿,请看记者的报道。
宁波奉化市的溪口镇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组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联欢会,在联欢会的贵宾席上就坐的不是当地的有关领导,而是奉化溪口的台商和台胞家属们。联欢会一开始,广场中心三条上下翻飞的长龙一下把人们带入了新世纪的欢庆气氛。
记者:这里是宁波奉化溪口镇的银凤广场,在进入新千年的日子里,当地政府组织了一个题为“翘首盼统一、天涯共此愿”的台属、台商联欢会,来表达他们进入新世纪的美好祝愿。那么现在广场的气氛非常热烈,当地有近千名群众自发地来到广场上参加这个活动。
广场的另一端正在进行的是“举国庆千禧、童心盼统一”活动,一千名小学生争先恐后地在一条题为“期盼祖国统一”的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笔笔稚嫩的手记表达了一份份纯真的心愿。
记者:这里是广场联欢会的书画表演现场,在这里有四位画家正在现场泼墨表演。
记者:听说您以前也去过台湾?
奉化市美协主席胡永法:去过,台湾我们也去搞展览,搞那个奉化乡音书画展,有的人,特别是国民党的那些元老,他们好多是奉化人、还包括宁波人,看到我们的作品以后,好像想起自己是1949年以前家乡的人士,他们很动感情的,有的还马上给我们的展览会写字,比如宋世川先生就提了“叶落归根”
这位画家告诉记者溪口的好山好水是画不尽的风景,而且这几年来溪口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马路越来越宽了、楼房越来越高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他希望再有机会去台湾时,能多画几幅新的作品,给那些还不能回家乡的台湾的同胞们看看新的溪口。奉化溪口紧靠着宁波,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著名的商量岗、徐凫岩、杜鹃谷等等,可说是层峦叠嶂、碧水潺潺,而这里完好保存着的蒋氏故居更是名扬海内外,文昌阁、妙高台、丰镐房如今都成了游人络绎不绝的地方,2000年一年这里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其中近两万都是台湾同胞。有人说到了宁波而没去奉化,就算白走了一趟。
奉化市市长张文蛟:我们奉化市就是有一个特点,我们是蒋氏父子的故里,所以奉化台商到这里投资的也比较多,我们与台商的交往一部分也扩大宁波的影响。
从奉化开车到宁波只有半小时的路程,宁波简称甬,与台湾隔海相望,将来如果直航的话,两地的空中距离只有一小时,可以说这给甬台两地制造了先天的地缘优势;而甬台之间的人员交流也十分密切,到1987年开放台胞赴祖国大陆探亲以后,这里的“旅游潮”、“投资潮”就发展得如火如荼,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台湾岛内的宁波籍人士很多,只台北一个市就有10万宁波人,可以说这是发展甬台关系的先天人缘优势,有了这样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宁波与台湾之间的交流自然是越来越频繁。
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双方之间的交流,在对促进双方关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促进的直接因素就是经贸的发展,包括经贸、科技、文化方面,我觉得都是一个共同的提高,都有一个互相的弥补,我们叫优势互补。
从1988年开始,甬台两地的民间组织就在文化、教育、经贸交流上开始了越来越频繁的联系,先是宁波书画家们的五十幅作品飞越海峡两岸,先后在台北、宁波各展出一周,轰动一时;台湾十几位书画家也曾在李奇茂先生的率领下,与宁波北仑的书画家们在北仑港举行新世纪笔会,并且互赠作品留念;1999年10月宁波又召开了“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两岸三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虽然当时“九二八”大地震刚过、台湾还处在余震未平的时候,可是仍有14位台湾学者跨海而来,参加讨论,大量的史料和专家学者们的分析评论进一步确认了河姆渡先人就是台湾原住民的事实,增进了台湾学者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2000年5月,宁波民乐团作为岛内民进党上台后第一个访台的大陆艺术团体登上了宝岛,在台北、台中、高雄进行了三场题为《宁波风情》的专题音乐会,观众络绎不绝、场场爆满,台湾媒体称之为“宁波江南音、曲音传宝岛”。
在甬台的文化交流中最富特色的就是青少年交流,从1993年至今,已有三批台湾宁波籍大学生到宁波参加夏令营,同时,以宁波大学的大学生们为主组成的宁波大学生代表团也三次到台湾加联谊活动,两地的互访学生人数达到116位,八年来的这样的互访不仅使两岸大学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并且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宁波大学的贺副校长告诉记者,最初提起两地大学生联谊这个建议的还是台北的宁波同乡会
宁波大学副校长贺建时:台北市有个宁波同乡会,这里有好多台湾的乡亲,他们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第三代对家乡不了解、对大陆不了解,对祖国不了解,所以他们很想让他们的下一代了解家乡。
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副理事长毛葆庆:两岸的统一要从年轻人着手,这个方向是对的。
台湾大学生:来这边就是希望来学些东西,像语言,以为我奶奶只教过我一句“阿拉是宁波人”。
台湾大学生:希望能够跟这边的朋友继续两岸的交流,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双方经济、还有文化成长背景,以后互相交流。
宁波大学四年级的同学王征告诉记者,他曾两次到台湾,并且也多次接待从台湾来的同学们,给他感受最深的还是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和台湾乡长的关怀。
宁波大学学生王征:我去台湾的时候是团长,也确实是蛮忙的,每天晚上都要三、四点钟睡觉,我休息的时候没有盖被子,他(台湾同学)给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同学拍下来了,我回到宁波以后他把照片寄过来了,后面写了一段小小的祝福语,“不要着凉了”我心里特别特别感动,我一直把这个照片放在我的相片册最前面,我每次翻开来的话,心里有一种无名的感动,觉得他们真的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宁波大学副校长贺建时:青年大学生这样一个互访活动,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对我们的同学也好,对他们的青年同学也好,最重要是了解了我们都是中国人,他们的根在这里,这是最重要的。
许多台湾大学生们没有想到的是家乡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么快,家乡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他们越来越以自己是个宁波人而自豪。
宁波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而且毗邻长江“黄金水道”、与经济大都市上海相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伴随着甬台两地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甬台的经贸和科技交流也逐渐热络起来,从1988年宁波批准了第一家台资企业以来,宁波批准设立台资项目已近千个,总投资约30亿美元,这里已经逐渐成为浙江省乃至整个祖国大陆台商集中投资的重要地区。
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台资企业到我们宁波来投资体现了三个特点,一个就是大,就是规模大,投资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我们近几年整个外资投资比例的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个特点就是高,主要是它的整个科技的含量比较高,另外它的管理水平也比较高,第三个特点就是快,所谓快就是台资企业,它的动作比较快,当然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两岸语言相通、情感、还有考虑问题的背景,所以我们沟通非常容易。
台湾天旗运动用品公司副董事长杨正杰:我观察将近十年,在宁波投资的台商赚钱的比较多,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当然宁波市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力度很强。
的确,宁波这种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局面和当地政府自身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1986年宁波市政府就制定了台资企业保护条例的地方性法规,为台资企业的发展首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从周边硬件环境配套上,宁波的水、电、路、气,包括交通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正应了那句筑巢引凤的俗话,巢筑好了,凤自然就飞来了。
台湾应氏集团现代建筑公司董事长应明皓:宁波市投资环境应该说是在大陆沿海地区是相当不错的,主要是它的交通很方便、高速公路、双轨的铁路,还有海运方面都非常发达,宁波有两个大的发电厂,一个在镇海、一个在北仑,目前北仑还要再造一个,第三个火力发电厂,所以电力非常充足,应该是发展工业很好的条件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宁波更是下了大力气,以国际配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据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为台商提供的服务环境方面,他们遵循着这样三句话。
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有三句话叫“丈夫能够工作得好、妻子能够生活得好、孩子能够读书得好”
宁波靠近上海,又靠近江苏集散地,还拥有的北仑港,因此宁波的市场容量很大,这使台资企业在这里的生产就拥用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他们而言,大陆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是他们投资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如果说同样的投资规模在台湾的话,应氏能不能发展这么快?
应明皓:我想瓷砖不可能,因为台湾现在建筑行业不景气,所以做瓷砖卖不掉,在大陆建筑行业特别是大陆老百姓的住房发展得非常快,所以才给我们这个机会来发挥,否则我们在台湾瓷砖做得再好也卖不掉
为适应近几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异军突起,1992年宁波建立了保税区,保积区的产业导向以IT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并且充分发挥了在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等“境内关外”的优势,推动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保税区注册的IT企业达到了45家,总投资4.5亿人民币,其中台资企业近30家,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总投资的一半。
宁波市保税区副主任施金国:宁波和台湾之间的经济交流当中,有很强的一种互补性,作为台湾来讲,它有一些高科技的产业,同时它也需要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宁波来讲,它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环境,以及跟台湾相比有一个相对来讲偏低一点的生产要素,这两者之间的互补为今后甬台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台湾朋友到大陆特别是到我们宁波来,能够加快我们开通三通的步伐,在新世纪,如何进一步推动甬台两地的合作,我想我们是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一位台商告诉记者,他现在每星期都要接待三、四批来宁波考察投资环境的台湾朋友,宁波的经济真是越来越热了,在新世纪,宁波人和宁波的台胞们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更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