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透视台湾从大陆赚的1800亿美元


  2002年9月5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李峰:根据台湾经济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为112.9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7%。这样的贸易顺差对于台湾目前的经济情况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在大陆从事各行各业的台商有着怎样的意味?这样的长期两岸贸易的不平衡的原因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了两位嘉宾来共同探讨这一话题,这位是厦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李非教授。这位是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的主任张冠华先生!

  海峡两岸贸易关系从1979年恢复以来,成长速度十分显著,同时出现自台进口与对台出口的非同步扩张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两岸贸易在进出口比例上的失衡问题。1980年台湾从两岸贸易中获得顺差1.59亿美元,5年之后,也就是到1985年时,就达到8.71亿美元,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增长最快的时候,到1990年时,台湾所获得的顺差已达到25.13亿美元,之后的5年中,这个数字又增长了将近10倍。突破了1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60.88亿美元,到2001年两岸的贸易差额已经达到199.39亿美元。而由两岸贸易失衡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祖国大陆在两岸贸易中一直承担着巨额的入超,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有关专家计算,从1980年到目前为止,22年中台湾在两岸贸易中获得的顺差已经达到1800多亿美元。

  主持人:那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贸易顺差,张教授?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其实所谓贸易顺差就是说,在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地区之间发生的进出口贸易之间,发生的一种贸易不平衡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它的出口多于从这个地区的进口,这中间就会存在一个差额,那么这个差额就是所谓的贸易顺差。

  主持人:那么上面提到的这些数字说明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给我们作一个解读?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从1980年开始,台湾对大陆贸易就享有顺差,从1992年开始祖国大陆就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顺差)增长最快的时候, 1988年到1993年,5年时间又增长了将近10倍,突破了100亿美元,就达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了,到了90年代中后期这个增长的速度是放缓,但是增长的量并没有减少,就是说从1993年到2001年这8年的时间,又翻一番,达到了200多亿美元,我想目前大致就稳定在200多亿美元的规模上。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岸贸易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严重,22年累计就达到了1800亿(美元),那么出现这么大的一种贸易不平衡,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谈到这个原因的话我想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如果从经济发展现象来看的话,两岸贸易台湾享有的顺差主要是商品优化选择的结果,如果通俗地说,就是台湾的商品,尤其是那些半成品、零部件,由于它的质量、品质相对来讲比较有保证,而且价格也适中,比较适合大陆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大陆很多外资企业,也包括台资企业,它的进口原材料方面很多考虑到台湾的原材料、半成品;另外一个经济原因可以说是两岸投资关系发展初期的一个暂时性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过渡的现象,也就是说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时候,他的生产设备要从台湾过来,企业投产以后,他大量的生产原材料也要从台湾过来,又增加了大陆从台湾的进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顺差。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我们从各种调查统计看,到大陆来投资的台商,尤其是在初期,比如说在80年代,他的机器设备80%从岛内采购的,那么到90年代后期,他的机器设备的采购率虽然当地化的程度相对来说增加,但是仍然在六成左右。那么就是说在大陆的台商,现在有将近一半左右的产品,他的中间投入产品还是要从台湾采购,比如说在2001年它对大陆的出口额是260多亿美元,其中有100亿美元左右是台商出口带动的。所以这个方面也是造成目前两岸长期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吧。

  主持人:那您怎么来看,就是从政策层面来分析的话,为什么会两岸出现这么大的贸易顺差?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政策的因素的话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因为我们祖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我们向来是采取鼓励、优惠的政策,开始的时候台湾的商品进入大陆市场还是免税的,后来才开始征收调节税、关税,现在实际上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很多都享有种种的优惠、鼓励政策,很多半成品、零部件都是免税、保税或者有退税这种政策,使得台湾商品进入大陆非常顺畅。反过来说,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贸易政策采取另外一种倾斜性政策,这个倾斜性政策主要表现在“出松进严”也就是说出口宽松,进口严格限制。它在1985年的时候就宣布了一个叫“转口贸易三原则”,对台湾货物通过转口渠道到大陆的话,他不予干涉,对大陆的货物进入台湾采取严格的限制。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比如说它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开放几十项产品,大陆的只有几十项产品进口,那么到今年2月份为止,台湾做了一次比较大幅度的开放,开放了2000多项,使整个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项目达到7000多项,这7000多项也只占它整个开放项目的百分之七十几,尤其是大陆比较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包括一些农产品,比如说我们的一些轻工产品,包括一些机电产品,基本上是属于在被限制之列的,再一个因为大陆的企业不能在岛内设点,不能投资设点,那么它对掌握当地的行销渠道,掌握当地的消费心理,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构成了很多无形的障碍。所以这些因素可以说是导致海峡两岸长期处于贸易不平衡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现在最近几年,台湾经济不景气,民众的购买力下降,大陆的商品物美价廉,很适合台湾的消费者,如果能够顺利地进入台湾岛内的话,也可以给台湾民众消费者带来大量的好处。

  主持人:我们知道台湾的物价相当贵,特别是农产品。一般这种情况是怎么样,有没有做一个比较?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一个台湾朋友他说:我从深圳回台湾的时候,看到DVD很便宜,才不到1000人民币,就带了一台回去。在台湾卖到上万块台币呀。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台湾的老百姓很多就到金门,到金门不是来旅游,不是来观光,主要是来采购大陆货品,因为现在“小三通”做了以后,很多大陆的货物运到金门,尽管在金门的大陆货物的价格已经是在大陆的两倍了,因为我看了一下是两倍,很多台湾的民众到金门也是大包、小包买了运到台湾,就是专门到金门来采购年货。

  主持人:实际上可以给台湾的民众更多的实惠,但是台湾当局为什么不愿意去执行这样一个政策,不愿意去执行这样一个有利于民的政策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教授 李非:主要还是担心在市场上过分依赖大陆,不管是供给依赖还是市场依赖,它都希望能够尽量减少对大陆的依赖。

  主持人:那张教授你怎么来看,就是说台湾当局为什么对于大陆经济的依赖性非常恐惧呢?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我想这恐怕不能是经济因素本身所能解释的。因为从长期以来,台湾当局无论在投资政策上还是在贸易政策上,对两岸经贸往来都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恐怕归根结底一点,还是担心海峡两岸经济更加密切以后,会影响它的政治利益,实际上它的一系列限制,并不是从经济角度本身出发,更多是从政治因素出发。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大陆长期对台湾进行优惠政策,那么张教授您怎么来看大陆为什么要这么做?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朱镕基总理讲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让利中国人”,因为对台湾来说,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对台湾同胞,来自台湾的产品实际上大陆过去不仅没有限制,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那么即使是两岸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台湾方面仍然没有对大陆履行它入世的一些承诺,继续对大陆的产品采取歧视性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也是按照我们对入世的承诺,按照我们承诺的关税的水平,对台湾产品一视同仁,甚至某些程度上更加优惠。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论话题的是两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贸易不平衡,那么请问李教授的是,您认为在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当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我想从宏观来看,使台湾经济获得了好处,增加它的外汇收入,改善它的国际收支条件,从微观来看,应该这个受益的主体是台商,因为两岸贸易货物的货主是台商,赚到钱的是台商,这个钱最后是落到台商的口袋里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当然我们客观说,大陆虽然是逆差,但是正是由于对台贸易的逆差,扩大了我们整个对外贸易的顺差,受益应该是双方的,是互补互利的。

  主持人:也应该说台资企业也上参与了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也是功不可没,那么张教授您怎么来看待这种贸易顺差会对大陆来说有什么样的一些意义?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在大陆的台商,他的产品过去基本上说是以加工出口型为主的,可以说是百分七、八十企业的产品都是要出口到海外的,带动大陆的出口也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也促进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像海峡对岸福建,我们福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资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在一般的民众印象当中,就是台湾的电脑呀,IT的包括零配件的产品是非常常见的,李教授还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在您的周围,或者您在生活当中台湾的产品有什么样的给您印象非常深刻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那是早期,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候在大陆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的生活用品大量进入大陆沿海市场,像那种电视机、阳伞,那种服装呀,还有手表之类的。现在这种商品结构是完全改变了,不是消费品,而主要是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

  主持人:那么我们回顾一下台湾的产品在80年代进入大陆市场的一个基本情况。

  80年代两岸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逐渐复苏,而在此期间,两岸贸易商品主要还是台湾的轻工消费品,如日用品、家用电器等与大陆的土特产,如中药材之间的交易;从90年代起,由于台湾厂商,尤其是大企业投资的增加,台湾工业原材料、半成品、零组件以及机械设备输往大陆的数量大幅扩增,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高达90%以上,而同期台湾消费品的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从两岸贸易构成上来看,交易商品在10亿美元以上的有5类:1、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塑料、橡胶及其制品;4、贱金属及其制品;5、化学工业及其制品。

  祖国大陆输往台湾的商品多属中上游工业产品,加工层次较低,主要是农工原料及半成品,包括机电零件、贱金属、化工原料、纺织原料和矿产品等,约占80%以上,消费品次之,包括动植物产品和食品、烟酒等,约占10%左右,资本设备最少,比重不到10%;台湾输往祖国大陆的商品多属中下游产品,加工层次较高,以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为最大宗,包括机电零件、纺织原料、塑料和橡胶原料、贱金属和化工原料等,约占70%以上,资本设备次之,包括制鞋、制衣设备等,结构比重不到20%,消费品最少,不到10%,在三大类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即前两类的所占比重高达90%,这也反映出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与扩产的效应。

  主持人:您认为台湾对大陆的这种贸易顺差,会对台湾整个经济产生怎样的一种影响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1992年到2002年,顺差是1600亿美元,而同期台湾整个对外贸易顺差也只有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假设虚拟地扣除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的话,那台湾的贸易就变成逆差了,是600亿美元的逆差了。

  主持人:那么现在对台湾当局来说,它有一个担心,它看到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度、依存度不断的升高,而且两岸贸易在日渐热络,它认为会影响到台湾的这种经济安全,张教授您的分析呢?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冠华:如果担心这种经贸依存度的升高,会对台湾经济安全产生影响,我想这个恐怕不是从经济因素本身考虑的。更多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因为过去台湾出口是高度集中在美国,应该说在六七十年代在40%以上,甚至将近50%。那个时候好象没有感觉台湾当局还要担心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这么高,说什么安全问题。那么恐怕还是从政治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来考虑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要是剔除意识形态这个问题,那么两岸经济、两岸贸易往来得越来越密切,对两岸增加共同利益,缓和两岸关系,反而是起一种正面的作用。

  主持人: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张,台湾对大陆长期贸易顺差,可以说是大陆对台湾善意的最好的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两岸密切的经贸合作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编导:柴玉潞)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