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晋祠之谜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下,有一座近3000年的古祠堂——晋祠,在那辉煌的景致背后,久远的年代留给我们许多难解之谜,今天,我们就拂去历史的尘封,面对那些千古谜团,去看个究竟。

  晋祠古代属晋国,附近有古晋阳城,都因为晋祠长流的晋水而得名。从难老泉四面眺望,晋祠楼阁有序,林木苍郁,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一派北方园林雄浑壮阔,自然流畅的风韵。一代名流梁思成为此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占地十公顷,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博物馆。

  整体格局上,却要数中心轴线建筑最有特色。从晋祠前牌楼、正门开始,经过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一直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晋祠主体建筑排在了一条轴线上,贯穿东西方向。远古时代,人们崇拜太阳,晋祠圣母殿正是顺着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对日出的方向,这与近代建筑坐北朝南完全不同,一看就是远古时代遗留的建筑模式。所以人们来晋祠,都是先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一派大家气度。正中高台上的圣母端坐凤椅,头戴凤冠,面目端庄凝重,宛若坐镇皇宫、临朝听政。她的肩头是绿色霞帔,服装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整体形象雍容华贵,一看就是一位尊贵人物。

  几百年来,还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圣母与妇女求子有关,但在晋祠,这却不大可能,因为正殿北面,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间是子孙圣母,旁边是培胎娘娘,癍疹娘娘,送生娘娘等等,分工很明确。苗裔堂不是正殿,因此,正殿里不可能再有一个职责相同的子孙圣母。的是,找遍圣母殿周围的碑刻,也没有圣母身份的任何记载——这位圣母是谁呢?

  道教在晋祠山门的北面,有文昌宫、东岳庙、昊天神祠等,再向西“七十二圪台”上,还有朝阳洞、老君洞、吕祖阁等等,名目繁多。道家鼻祖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他写了《道德经》,是一部集华夏文化之大成的古代哲学著作,内容玄而又玄,孔子还曾向老子请教,因此很难被古代女性所掌握,根本没有圣母之说。

  圣母既不属佛教、道教,又不像哪路神仙,那就只能在她的周围寻找线索了。

  圣母的两旁站立着使女,台下有太监听命,完全是一派宫廷贵人的排场。大殿里除了圣母,还有侍从像42尊,其中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像都极其生动。 捧印的侍女,稳重老练,含威不露。她左手托着印玺,右手小心地护着,充分显示了职责的重要。

  这群塑像,她们表情姿态所传达的丰富信息,简单的语言很难准确描绘,在我们看来,她们还传达着更为重要的信息。她们不是一般寺庙的宗教塑像,都是宫廷侍女的真实写照,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她们维护的,也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女主人,而不是虚构的神像。

  这么看来,圣母显然是一位朝廷的真实人物,但她在哪个朝代呢?从“晋祠”这个名称上判断,这座祠堂可能与春秋晋国、三国魏晋以及五代后晋等几个朝代有关。按常规,塑像总是和建筑同时修造,建筑是容易断定年代的。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似乎可以定论了。但正是建筑本身,又给我们透露了新的线索。

  我们看圣母殿前面,与它连为一体的是鱼沼飞梁。鱼沼是一个池沼,是悬瓮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中国古代‘园为池、方为沼’,这片水的四周是石栏石柱围成的四方形,水中数不清的鱼往来不止,所以得名“鱼沼”。 在这水里,总能看到若隐若现的龙在游动,抬头望去,就知道那是正殿柱子上的盘龙,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八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没有鳞的蛟龙

  和没有角的螭龙。龙的雕刻如此讲究,这似乎暗示着更为古老的时代。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就能看到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上的匾额——唐叔祠。

  据历史记载,唐叔虞是周朝周武王的儿子,他的哥哥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当时年龄还小,由周公摄政,协助他执掌政权。正当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国叛乱的时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作唐国的诸侯吧”,当时史官就请周成王选择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据说唐叔虞出生的时候,手掌纹是一个“虞”字,因此取名叔虞,是神灵的标志。

  唐叔虞在唐国,对内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对外以少数民族的方式划分土地,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开创了600年开明盛世。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后, 因地处晋水,就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因为唐叔虞是唐国王侯,祠堂就一直叫唐叔虞祠。根据《魏书》记载,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由此看来,晋祠不仅是唐国王侯的祠堂,也是晋国的国庙。

  晋祠最古老的是周柏。在正殿两边,左右对称。北面的周柏,名叫龙柏;南面也应该是一株同样的周柏,叫凤柏,可惜在清朝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但几千年来,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同年种植,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虽然周柏皲裂斑驳,历经沧桑,却依旧树干挺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明末清初第一书法家傅山亲笔为周柏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假如这确实是周朝的柏树,它就能旁证祠堂的历史。但是,周柏只是传说,并无记载。为了搞清周柏的树龄,2002年3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

  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交叉定点法来测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是2600-299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像这样左右对称的古树,一般都是与建筑物同时期种植,周柏的树龄,应该就是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间。

  根据这个测定结果,再结合古人所依据的风水位置,建筑布局,可以大致断定,正殿这个位置,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造祭祀性建筑物,应该就是唐叔虞祠。参考《魏书.地形志》《通志》《邑志》《元和志》等多种文献,都有唐叔虞祠的记载,只是多年来一直缺少直接的考古证明,现在,周柏成了活的历史物证。 由此看来,唐叔虞祠确实是西周的古祠堂,是晋祠正宗。这个结果,却使人们对祠堂搬迁,圣母身份更加迷惑不解了。

  圣母如何出现,这是晋祠最大的谜团,困惑了历代文人墨客十个世纪,我们在采访中,打听到两位老人,他们已经找到了打开谜团的钥匙。

  当地有两位成天钻在古书堆里研究晋祠的老先生袁汉城和王剑霓,都已年过花甲,根据他们的最新发现,我们在宋朝宫廷档案《宋会要辑稿》中,找到两封重要的诏书,一封记载着大中祥符四年“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令本州完葺”。另一封记载了六年后,要求当地“银铜真珠并以输官,以备修庙”。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赵光义攻克并烧毁晋阳城三十二年后,唐叔虞祠意外地轰然倒地。什么力量能摧毁这座规模巨大的建筑呢?圣母殿南墙根罗洪先的碑上透露了一个线索。碑文只有四句,“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据当地人观察,圣母是晋中人的脸形,而刘太后的老家就在晋阳;碑上写着帝母临,而邑姜是王侯之母,刘太后才是皇帝之母;这尊铁人原先立在圣母殿前保卫圣母,也是刘家人为首集资铸造,铭文写着“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于四世”,正是刘太后专权到造铁人之间近百年,这位刘植一家四代享受恩惠的记载。这些看法言之成理,尽管只是推测。 但是,赵光义的军队在晋阳杀人放火到建造圣母殿不过50年,如果当时搬走唐叔虞,换上刘太后,也就是换上赵光义儿媳的塑像,只会重新激怒百姓,无字碑就是证明。当朝太后心里明白,江山稳定更重要,圣母只能是邑姜,无论她像谁。

  虽然淡化唐叔虞,树立圣母邑姜是朝廷的政治手段,但邑姜是神农炎帝的后代,她的丈夫周武王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她的家族代表了中华民族炎、黄两位祖先的融合,备受人民敬仰。从圣母被百姓接受、历代享受祭祀来看,圣母邑姜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1958年,郭沫若先生来晋祠游览,考查了这段历史,最后欣然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表示了他的倾向和看法。最新的这些资料和推断,使晋祠的谜团终于逐渐清晰了。当然,圣母邑姜,众人还在评说,三晋古祠,古迹风采依旧,这里仍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