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今说孔子(上)


  我们中国人,中国字,中国画,中药,中国乐器,东方文化,受东方思想所支配的儒道墨法,中世纪传的佛教,后来的基督教,这一切的主要思想又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创始人的主要代表就是孔子。

  如果从世界文化发展来看,孔子可以算得上是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的一个伟人。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四个思潮: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佛教,一个是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学。儒学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讲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要早,比释迦牟尼略晚一点,从它影响的广泛程度来讲,在中国和东亚地区,还有全世界华人算起来是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一点,所以说孔子可以说和基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并列的一个世界文化伟人。

  在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一个黄金时代,孔子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是比较多方面地继承了先秦中国诸子百家很多的思想,他是中国思想史黄金时期的代表,所以他的思想才能一直影响到现在,而且他还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今后。

  这是人们在曲阜看到的一些孔子像,说不上高大,也不雄伟,就像一个默默望着你的邻家老人,平易、祥和。或许因为这个老人以后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圣人,他的出生也就蒙上了传奇色彩。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生活于春秋时期,是鲁国有名的武士。那是在鲁襄公十年,一次诸侯会战,鲁国军队被困在一座城中,是叔梁纥用双手托起关闭的悬门,救出了鲁国军队。从此他以勇力闻名于诸侯。

  一代骁将,虽年过七十,却盼望有个健壮的儿子,于是他娶了十七岁的姑娘颜征在。相传孔子的母亲在由娘家回家途中临产,旷野中找不到人家,便在这个山洞内生下了孔子。

  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九月,周朝的鲁国陬邑(即曲阜),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寂静的山野。谁会想到呢,这个孩子,日后竟成为圣人。欣喜的父母因“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索性给孩子起名叫孔丘。曲阜尼山原名尼丘山,后人尊崇孔子,便改称尼山,还把孔子出生的山洞尊称为“夫子洞”。

  年老的父亲不久便撒手人寰,家境一下子败落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贫寒的生活反而激发了孔子的上进心,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从此孔子在一生中都没有停止过学习,全面掌握了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这被世人称之为“六艺”的知识。三十岁时的孔子,就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连鲁昭公都尊敬地称他为“夫子”、“圣人”。就这样,“孔子”的名字开始传遍,并传出了鲁国。

  虽然鲁昭公尊孔子为“夫子”、“圣人”,但始终对他抱着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说起来,孔子一生中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官至大司寇。这张画像上的孔子,双目圆睁,嫉恶如仇,似乎和人们想象中孔子温文尔雅的样子大相径庭。其实它很形象,身为最高司法长官,孔子爱憎分明,政绩卓著。但由于和鲁君政见不和,五十五岁时,孔子干脆挂官而去,开始了周游列国。

  倔强的孔子认为:一只鸟能挑选一棵树,而树不能挑选过往的鸟。所以周游列国,想找一位能重用他的君主来实现他“仁者爱人”、“仁政”的社会理想。却不料,树也是能挑选鸟的,就是没有一棵树肯要他这只姓孔名丘的鸟。

  东奔西走十四年,这位精疲力竭的老人,吃尽苦头,无果而终。返回鲁国后,虽被尊称为“国老”,却依然不受重用。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他怀着满腔遗憾,离开了那个在他看来“礼崩乐坏“的世界。孔子走了,但他的思想却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

  一个诺贝尔得奖者说过 :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

  孔子一生中最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个字仁。

  这个“仁”一般的意义上说:人道主义, 爱人, 关心人, 尊重人,体贴人, 支持人。把它再提升一步是积极的,奋发的,忘我的精神,再把它提高到世界观的水平,仁是个标准,杀身成仁,不能舍身害人,这是三层意义 。所有的人都抱着这样的观点,社会就比较和谐,大家会抱着一种善良的愿望处世,社会变得很美好了。仁在政治上就表现在德,仁政德治、仁德治国。

  这里是孔子设教讲学的地方,那么孔子当年是如何教学授徒的呢?《庄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游乎淄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回想起来,该是一幅很生动活泼的画面,书声、歌声溢满街坊。远不像以后他的徒子徒孙们,摇头摆尾、煞有其事,满嘴“子曰诗云”、“之乎者也”,一付古板迂腐的样子。孔子在传授诗书礼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导弟子,学习射御术数等实用技能。政治上的失意,使孔子转而教育年轻一代,为他们未来治国平天下作准备。从此“万世师表”伴随着孔子的名字,历经千载,圣德犹馨。

  公元前五百二十三年,这一年,孔子进入了 “三十而立”的年龄,鲁昭公也准许了他办私学的请求。当时的教育,完全由官方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孔子开办了私学,兴办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孔子做事,向来都是从关注人、从仁爱的角度出发。两千五百年前,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一次,陈国国君派兵围困孔子师徒。绝粮断水整整五天,企图用这种方法胁迫孔子。孔子和往常一样,为弟子们传诗授礼,抚琴高歌。他说:兰草的芳香不因处深山不为人知而减弱,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信仰!

  坚持培养君子,是孔子至死不渝的目标。在当时,“君子”一词原意指贵族子弟,但孔子认为做人有仁义就是君子,经过努力人人都能达到。谦恭有礼、品格高尚的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他家境贫寒却最好学。每天,家住陋巷的颜回只不过吃一竹篮子饭、喝一瓢清汤,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忧愁的不得了,然而颜回却不改变他求学的快乐,安贫乐道。孔子不止一次地赞誉:贤哉,回也!在他看来,好学不只是念书或博闻强记,还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吸引了数千弟子闻风影从、心悦诚服。他们或出仕从政,或收徒教学,继续传播孔子思想,不仅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呢,孔子说:我把这些道德、孝、悌传授给大家。就会影响到从政的人,施于有政,这个就是为政。他是最早办私学的。但是这个思想影响远远超过了私学,变成了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教育,把它变成一个政府的行为。

  这座古柏高耸、深幽雅静的院落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它旧名曰“讲堂”,因“泗水经其北,洙水带其南”,所以后人另起名叫洙泗书院。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在空旷和安静中,一种巨大的寂寥弥漫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遥想当年周游列国、无功而返的孔子,来到这里后,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鲁哀公召见了回国的孔子,虚情假意地问政于他。在这位老人坦陈为君之道的时候,丝毫没有发现国君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鲁哀公对孔子说,国家急需有仁德的年轻人,希望夫子多荐贤人。这听上去合情合理的话,一下子泼灭了孔子为国效力的热情。即使这样,我们从“自卫返鲁,于此删诗、序书、定礼乐、系周易”的历史记载中,看到的还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老年孔子。他不会被失意击垮,他要把他的思想光芒射向更远的地方。走进书院,迎面而来、前后三间单檐灰瓦悬山顶的房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讲堂了。我们面前的这个讲堂,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率最低的讲堂了。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在以后被尊为圣人的孔子讲学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在这里开讲了。这恐怕也不符合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开放办教育的初衷。如今看上去寂寥的讲堂怕是不会记得历史,可历史断然忘不了它,忘不了它给历史带来的震撼。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后来者茅塞顿开,从此中国古代文化书院教育就延绵不绝了。

  在走出洙泗书院的时候,很容易,我们就联想起有“潇湘洙泗”美誉的岳麓书院。从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兴盛,映照出了洙泗遗风的发扬光大。

  当时的书院真是盛极一时,竟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连当时最大的学者朱熹也两度在这里讲学。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在这里演化成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学风,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从岳麓书院走了出来。翻翻近代史,就能在这里看到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黄兴等人的身影。在他们身上,孔子及历代儒家杰出人物所倡导、追求的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曲阜书院很多,曲阜市旁边最近的一个乡叫书院乡,现在叫书院镇。为什么叫书院镇。因为它有洙泗书院,洙泗书院所在的地方叫书院镇。曲阜古代过去四大书院,除洙泗书院以外,孔子诞生的地方尼山,有尼山书院。就在尼山孔庙后面,孔子做春秋的地方,叫春秋书院;孔子当年曾经演易的地方,曲阜城北,有个石门书院,现在是国家森林公园,正在开发。

  说起四书五经来,五经是诗、礼、易、春秋、尚书,四书就是四大圣人的主要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书,自从朱熹编辑以后,从南宋以后元、明、清,一直成为历代王朝官定的、法定的必读物。

  今天,人们把《论语》里代表孔子重要思想的“仁”、“德”镌刻成仿古铜鼎,古朴厚重、意味深长。

  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两千五百年前:深受诸侯战乱之苦,鲁国大片田地荒芜。此情此景,孔子和弟子们心潮难平。好武的子路说:我要率领军队,杀死敌人。好辩的子贡说:我要阵前游说,使敌人退兵。好学的颜回说: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国君,让国家富强,永无战争,人民平安。孔子听呆了,说颜回才真正理解我,他有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穿过了千年,我们从孔子师生的对话中,开始理解了孔子仁政的真谛。在曲阜市中心,有一个《论语》碑苑,每年都有许多人品评这些由精工良匠、汉字名家创作的碑刻。出于尊敬,观瞻的人们都屏声静气。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则《论语》中的故事:子贡曾问孔子,我自己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庙宇里盛粮食的器皿瑚琏,很尊贵。子贡喜形于色。孔子说:君子不器!人不要象器皿那样,只有一样用途。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不就是我们今天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渊源吗?

  络绎不绝的旅游者,来自四面八方,不计年龄、不计国籍,一样的兴致勃勃。对他们而言,参拜孔子的故乡已是求知之旅。我们看到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异域客人,他们为什么身着这样的服装?原来出于对孔子的敬意,他们特地换上了古代学生服,恭恭敬敬在杏坛前拜师求教。倘若孔子目睹此情此景,会有何感慨呢?

  《论语》大概最早传到就是朝鲜半岛。当时,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传到日本大概是在公元二百八十三年,传过去以后,很快就变成了它们一种政治的主导思想. 在近代,日本走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涩泽荣一被日本认为是近代企业家之父,他经营得非常有成就。而他自己总结,取得成就得益于遵守孔子的教导。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论语和算盘》。西方传过去比较晚一点。大概在十六世纪传过去的。论语主要是对当时西方的启蒙学者发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他们从孔子的思想,从中国的传统思想,吸取了很重要的东西,来构造他们的启蒙思想,当时像伏尔泰,他就很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一样。儒家思想同样也有精华部分,糟粕部分。吸取其民族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这是我们的任务。封建糟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在不能用的,坚决不要。那种闪耀着人的智慧光辉的,像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可以不用改造就可以用。我们现在看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要看它两重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它有时代性,但是又要看到它有普遍性这一面。然后把它时代性的东西摈弃掉,给它赋予现代的时代精神。举个例子,比如司马迁有一句话很有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毛泽东在下面加一句,为人民而死就重于泰山,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轻于鸿毛。就赋予了一种新的时代的含义。

  这就是推陈出新。就是把普遍意义的精神,精华提炼出来,然后用在现代,赋予它现代精神,这就是我们对待孔子思想也好,对传统思想也好,一个基本的态度,一个基本的做法。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