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藏羌碉楼


  坐落在北京香山脚下的石头建筑叫石碉,它与千里之外的四川西北部地区的石碉建筑有着密切联系,因为那里是石碉建筑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长江上游的岷江水穿过四川阿坝州,义无返顾地向东流去,而墨尔多神山依然横亘在与阿坝州相邻的甘孜州境内。这里是嘉绒藏族和羌族生活的憩息地,大大小小的嘉绒藏寨和羌族村寨,就撒落在岷江山水畔和墨尔多神山的腹地。

  嘉绒藏族是生活在藏区和汉族地区中间地带的藏族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源于本地的土著先民“戈基人”,而羌人的祖先是来自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传说在很久以前,魔兵将妖魔从北方追赶到了临近芦花的地方,从此妖魔猖獗,为了抵抗妖魔的进攻,居住在芦花附近的“柯基”和“格波”俩兄弟,决定用石头修砌一座高大的石碉楼来镇妖除魔。由于妖魔来得太快,兄弟俩在慌忙之中将石碉砌成一座碉身倾斜的石碉楼,当地方言称石碉为“笼”,称倾斜为“垮”。于是 人们便称这座修斜了的石碉为“笼垮”,将石碉所在的地方,称为“柯基笼坝”,意思是指修建有石碉“笼”的坝子。

  “戈基人”为了抵御羌人的军事进攻而修建了高大的石碉。这一历史事实,同时也证明了这种高大的石砌建筑的出现,是在中国的西汉时期。嘉绒藏族和羌族把他们居住的石砌建筑统称为 碉,主要由石碉房和石碉楼两大类组成,在中国古代石碉房称为石室,石碉楼则叫做邛笼,在岷江的高山峡谷和墨尔多神山下,那些外形呈四角、 五角、六角、 八角乃至十一角、 十三角的高大石碉楼或高踞山岭之巅,或雄峙危崖之上,或扼守要塞之冲或守山川形胜之险,或傍土司头人官寨衙署,山山岭岭, 村村寨寨无处不有,这些石碉低则二三十米 高则四五十米像高耸的 金字塔 直刺天穹。石碉建筑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点它与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系,这是高原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带,采用这种石头修房屋,墙体比较厚,冬温夏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用的功能。从考古发掘测定的年代,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有这种石建筑的房屋了。

  大金川绵亘一沟,南北不及三百里,东西不及二百里,东临杂谷土司,西接革布什咱司,北靠倬斯甲布,南与明正土司等为界,山深苇密 偏桥窄径,凡要道路口均建有战碉守卫,防范十分周密。由于嘉绒藏族部落来源复杂,经济形态各异,部落之间或土司之间互不统属,为了财产和权力,即使是同一土司管辖下的,不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流血冲突,清乾隆年间大小金川等地,战事不断,土司之争曾导致清朝廷三次出兵进行征剿,当满身披挂的清军,从千里之遥浩浩荡荡,开进大小金川时,被围困的土司兵丁借助石碉屏障,水足粮足, 居高临下,负隅顽抗,清军却面对一座座石碉楼,一筹莫展,“弹丸之地”竟让清军损兵折将, 伤亡惨重,在攻打大金川土司辖下,葛尔寨东的一座四角石碉时,守碉之人不过十余,而清军动用上百兵力,历时半年攻克不下,最后偶然发现了,距石碉千米之外,埋于地下的陶水管,断其水源, 才迫使守碉之人交械投降。

  大小金川战役用兵历时十三年,动用十七省兵力,耗银七千万两,让号称盛世的乾隆朝廷,为之府库一空。亲王温福亦阵亡其地,最终还是在嘉绒藏族,其他土司军队的协助下,才结束了这场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之前,是这个地区历史上,建碉最多的时期,仅丹巴地区,就有大小石碉3000余座。至今还保存在阿坝州金川县的这块御碑是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全文447字在碑身的背面,用满文 藏文和汉文,镌刻相同的内容,是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历史见证。

  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土司官寨是这里最为显赫的建筑,不管是土司土舍,大头人 ,土屯守备,还是千总等各级,土司, 土官的官寨衙署,都建有官寨碉楼,土司是藏羌部落中有威望的首领,是由朝廷命封的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受到朝廷的优厚待遇,但权力有所限制,土司可以世袭,一般可以由儿子或者女儿来继承,有时也可以由自己的兄弟来继承,土司官职分为四个等级,最底的是长官司,然后是安抚司、宣抚司 ,宣慰司,官职最高的是宣慰司,土司的官职大小,可以根据所辖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来定,因此 土司官寨的规模大小,自然也和他的权力地位有密切关系,土司官寨的碉楼其主要功能是遇警时的军事防御堡垒,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征,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灵和占卜的神坛,土司官寨的碉楼,能瞭望来犯之敌,是土司家眷临时避难和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石雕楼内能储备,可供长时间使用的粮食,而且有陶水管引入碉楼内的水源,足以使来犯之敌望楼兴叹。土司寨碉的大小 高低,往往与土司的等级 权力地位的大小有关,当人们远眺高耸于官寨的碉楼时,便能从形制上判断出土司的等级和势力的大小,在土司即将出征远行,或进行某项重要活动时,便可在石碉楼最高处,燃烧柏树祭祀天神,扯起索卦占卜吉凶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自己。位于马尔康县境内的卓克基官寨,曾经是红军长征时毛泽东、 朱德等红军将领居住过的地方。这个官寨的土司是黄埔军校后期的官员,在红军即将到来时他慌忙逃离了卓克基,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翻开的《三国志》,知道他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土司,后来这位土司,成为一位进步人士,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见到他时,风趣地说你还逃跑吗,六十年代初,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许多年后,曾经跟随红军长征的美国记者,重返长征路时来到这里,他为这所官寨高超的建筑技术而赞叹不已,并出资当地政府,帮助整修卓克基官寨。

  总之不管怎么样,无论是从选材一直到建筑,到最后修成的这个碉楼,人们共同生活这都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丹巴县梭坡乡的蒲格里,矗立着一座十三角碉,这里是十三战神的故乡,相传蒲格里寨的女寨主,想拥有一座与别处不同的石碉,但苦于没有理想的设计,而迟迟没有动工,后来女寨主在织衣绕线时,用插在地上的几根树枝,无意中缠绕出了十三角形。她觉得这种造型非常美观,于是命令工匠,按照这个图形建造石碉,果然在墨尔多神山下,建成了十三角碉,成为女寨主终生的荣耀。

  十三角碉的下面,是藏族英雄十三战神,出征前跳舞的地方,勇士们吹响长号敲起羊皮鼓 挥动利剑,疯狂起舞,欢快的舞步坚定了,他们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十三角碉的旁边,就是嘉绒藏族同胞,温暖的家园,石碉房和石雕楼,是他们永久的居落,无论是嘉绒藏族的石碉楼,还是羌族的石雕房,普通居民的底层,都是用来圈养牲蓄的,门开在二层以上,用独木梯供人上下出入,搬走梯子便无法入内,火塘所在的,饭厅兼客厅 ,粮食库房均在二层,主人的寝室在二层或三层,顶层是经堂,杂物仓库和粮食晒场,在碉房的顶层,一般都建有照台,羌族的照台是平直的,而藏族的照台是厂字形,如果登上一家的照台,就能走遍全寨,因此照台是连接每个单元的纽带。

  顺着羌族的碉楼的三层照台再往上走,就是供奉神的地方了,神堂的大小,可根据碉楼的本身而定,这里除了可供的神位之外,还供有羊头和牛头的骨架,在祈求神的同时,也祈求牛羊兴旺。

  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的萝卜寨,坐落在岷江东岸的高山台地上,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背山面水,形似一条游动的大鱼,站在寨子里的照台上,山川河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凡有进寨者,就会被远远的发现,这可能就是萝卜寨,没有碉楼的原因,萝卜寨的建筑与其它村寨不同。这里的民居,都是用黄土和石块混合修砌其结构多数为二层和三层,寨房相互连接,层层叠叠 井然有序,大小巷道曲折多变,犹如迷宫,萝卜寨是羌族人生活的村落,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由于对水草的眷恋之情,和长途迁徙的苦难,使这个民族尤其懂得,对生命之水的珍爱。因此萝卜寨的人,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生活在萝卜寨的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有对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被供奉的神有十二个之多,人们祭天祭地,祈求牛羊兴旺 五谷丰登。

  藏族人跟羌族人,在跳锅庄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基本上一样,藏族人跳的锅庄,表现方式主要在上半身,上半部分,羌族主要在下半部分,所以藏族人跳锅庄,手的动作和上半身的动作,就要特别大,显得要粗放 潇洒一些。羌族人主要是下半部分,所以羌族的舞蹈,都跟锅庄有很紧密的联系,羌族人跳锅庄的时候,主要是下半部分, 主要是送胯,腰扭得好, 胯送得好,这个锅庄就跳得好,所以羌族锅庄,跟藏族的锅庄相比,羌族的锅庄显得细腻一点,脚上的功夫好像要好一些。但是藏族人呢,手的功夫要好一些,要潇洒一些 ,大方一些,羌族人就显得稍微要拘谨一点。另外,音乐的风格也有区别,羌族 锅庄的唱词,音乐风格比较低沉,比较悲哀,与民族的颠沛流离与他的战乱有关,而嘉绒这边就比较欢快得多,嘉绒的锅庄还分两类,一个是小锅庄,就是平时老百姓跳的,这是传统的 ,民间的。还有一种是大锅庄,大锅庄是宗教化的一个仪式,因为西藏桑耶寺成立的时候,跳的这种舞蹈。

  在墨尔多神山周围,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说只要你围着墨尔多神山转一圈的话,你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活到七亿年。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民,一定得到了墨尔多神山的恩惠,才使得在岷江和大渡河流域上游地区,出现了这样杰出的建筑艺术,相信这个地方的人民,接受到了神山的灵性,他们用他们高超的智慧,创造了东方金字塔神话般的奇迹。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