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东北的兴安县,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工程主体包括大小天平、铧嘴、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设计巧妙,匠心独具,是一条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它“通三江、贯五岭”, 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神奇地沟通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被誉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著名诗人、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在游览灵渠之后,写下了一首《满江红》,对灵渠做了极为巧妙和精准的概括评价:“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南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是祖龙,能开创。”介绍了灵渠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的结构和功用,生动地描述了灵渠作为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老运河的历史价值,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发出了“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慨叹;实际上,从秦代凿成通航直到一九三六年湘桂铁路通车,灵渠都在使用。它在世界航运史上留下了令人叹服的一笔,英国人李约瑟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把它称为历史奇迹。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平定了中原之后的秦始皇,很快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岭南的百越。当时匈奴日益强大,并经常进犯中原,秦始皇便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伐匈奴,夺取(河南地),并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地区设置34个县,后再置九原郡,同时在黄河一带地区依河筑塞,利用地形地势,连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攻击,保护了北方的农业区域。

  和匈奴相比,岭南的越族对中原的威胁要小一些。越族是中国境内一个少数民族,战国晚期,楚威王打败越王无疆后,越族开始“服朝于楚”,成为楚国的一部分。秦王朝建立以后,越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一带,当时的越人没有形成国家,只有部落或部落联盟,族类很多,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百越。居住在今天广东、广西一带的越族被称为南越和西瓯,福建一带的称闽越。南越以番禺(今广州)为活动中心,西瓯以广西贵县为活动中心。由于两广地区位于南岭山脉之南,又称岭南。越人的主要特点是断发文身,错臂左衽,部落之间好相攻击,多为穴居,从事渔业和简单的农业生产,整体处于尚未开化的野蛮状态。

  尽管越人因为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等局限,在政治、军事上对中原的威胁要小于匈奴,但越族毕竟是一个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庞大群体,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相互攻伐和对外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渐渐形成了勇猛无畏的作战传统。早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就曾多次与中原诸国交战,使中原诸国吃了不少苦头。像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势必会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构成相当的威胁,这种威胁,对于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个强大的秦帝国来说,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要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牢固,就必须对外来的威胁力量进行打击。

  事实上,越人居住的岭南,其丰饶的物产也是秦帝国长期觊觎的,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中就说,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为了掠夺财富,扩张领土,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不久,派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发动了这场秦越战争。

  为了尽快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于是,一项因战争的需要而开凿的水利工程在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拉开了序幕。因而灵渠必然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山河之间。那么究竟由谁来完成这项历史性的任务呢?在兴安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灵渠是由三将军--也就是三位石匠修的,而且在那里真有一座三将军墓,兴安广场上还有他们三个人的塑像。

  史禄,名禄,官职为秦监御史,史料中称他为史禄或监禄。至于他的姓氏、生卒年代和籍贯都无从考证了。司马迁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班固的《汉书·严助传》中都提到了史禄开凿灵渠的事迹,但记载却十分简略。直到宋代,才有了一些补充性的描述,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录》中写道:“湘水源于海阳山,在此下融江。融江为洋河下流,本南流。兴安地势最高,二水远不相谋。禄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元代人所修的《宋史·河渠志》里也说,“广西水灵渠源即漓水,在桂林兴安县之北,经县郭西南。其初乃秦史禄所凿,以下兵于南粤者。”

  至今,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还供奉着史禄的塑像。人们感佩于他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历尽艰辛,一项开创历史的精妙工程呈现在世人面前,古人的智慧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要想通航,首先就要将湘水引进灵渠注入漓江,史禄下令在湘江内修建一座大坝,这就是大小天平。大小天平又称铧堤,是一座人字形滚水低坝,因为它能“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它是灵渠精华的枢纽工程,主要用来排泄洪水和拦蓄河水,提高水位,引湘入漓,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

  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还延伸着一道石堤,它的基础也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由条石砌筑,中填砾石和泥沙。当初的石堤顶端呈三角尖形,“前锐后钝,形似犁铧之嘴”,所以被称为铧嘴。它的作用首先是分洪。减轻洪水对大小天平的冲击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铧嘴还有一个“三七分水”的作用,也就是“三分漓水七分湘”。除此之外,铧嘴还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致。著名的“铧嘴观澜”,就是兴安八景之一。

  南渠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的功用,则相当于一条引航渠道,通过它,湘江的船只可顺利地到达大小天平上游,转往漓江,而漓江的船只也可到达湘江。

  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秦人发现他们还需要其他一些辅助的设施,于是他们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泄水天平。这是建在两渠上的溢洪堰,相当于今天的排水道。它的设计原理和建筑方法与大小天平基本相同,水大时,渠水可漫过石堤经斜坡而下,流进不远处的湘江故道;水小时,巨石就成了护水石堤。

  从高处俯视灵渠的铧嘴和大小天平,就像一把巨大的犁铧,深深地插入海洋河中,将水劈分为二。南北二渠,分置于犁铧两翼,好象两根飘带。铧嘴劈分之水,顺着两根飘带,缓缓地向南北分流而去。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是逆水到达铧嘴,绕过铧嘴后,即转顺水扬帆而去。前人根据这一景观,集苏东坡和吴仰贞的诗成一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横联为“天下奇观”。

  人们称赞这座大坝是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就在于 “水浸松木千年在”!北渠的规模要比南渠小得多,资料上说它只有南渠长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北渠的渠道设计成“S”形状,这是无意间造成的还是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由于这里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所以北渠设计呈“S”形迂回曲折流入湘江,延长流程一倍约4公里,减小落差约一倍,这样一来,水流平缓,南来北往的船只就可以顺利通航了。

  灵渠所处的兴安地区,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枯水期流量不足,即使在丰水期,灵渠有些地段也滩5陡、流急、水浅,船只航行非常困难。为了解决通航中的这一难题,李渤在水流较陡处设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或升或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灵渠由于有了陡门,后来又被称为陡河。

  船过陡门时,一般都要塞陡,才能顺利通航。根据记载,每陡都设有陡夫(或陡军)一到二人,来掌管陡门的开闭。由渠长一名,渠目一名管理。

  宿昌定是历史上灵渠的最后一任渠目。他的祖先原籍安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随主护驾”来到兴安,其实就是随严震直到兴安修灵渠的。他从十八岁起接替父亲任渠目,一直到1940年灵渠极少船只通行,当时的兴安县政府停发了他的工饷以后,他才卸任。

  据他说,塞陡的工具,每年由县府一次性发给工料费,由每陡的陡夫自己置办,实行包干。从它在唐代开始出现到1940年止,连续使用1100多年,真是一项奇特的设施。在灵渠没有陡门时,缺水期必须征十数户才能济一艘,有了陡门,虽百斛大舸也一夫可陡门可使船只循崖而上,翻山越岭,可谓奇迹。想象当时灵渠巨舫鳞次,等待塞陡通航的繁忙景象,可知陡门对于灵渠航运之重要。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到灵渠考察,得到的结论是“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修通,为被困于岭南的秦军将士带来了新的转机,秦军的粮饷可以通过汉水和长江,进入洞庭湖,再溯湘江而上,经过灵渠,到达漓江。由漓江进入珠江,东南可达番禺(今广州)入南海,往西经珠江上源的左右江和红水河可达云南、贵州边境,由珠江支流东江可达福建,由北江可到湖南南部。修通了这么一条运河,就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东、南半个中国的水运网。

  大批的粮饷和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岭南,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征伐。由于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原本在中原就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秦军官兵更是士气高涨,大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战争以秦军的胜利宣告结束。秦军征服岭南之后,秦始皇很快就在该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一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

  在灵渠附近,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以长石刻制的对联,上联是:“湘漓异源非异源,自来地志纷纷,忘了相离二字;”下联是“秦汉杂霸不杂霸,仅此江堤寸寸,亦当雄视千秋。”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上联指的是历代史地考据家“湘漓同源还是异源”的争论;至于下联所指的,则是秦汉史上曾有过的关于王道和霸道的争论。撰联的人借此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去辩论什么杂不杂霸道以治天下的事吧,只要为人民做了好事,就像灵渠这样一寸寸江堤,也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的。”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