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上海文艺抗战史料展开幕 百余件展品讲述文化抗战史

娱乐新闻解放日报 2015年09月02日 11:3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上海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中心,汇聚了大批文化名人,许多文艺界爱国人士直接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以抗战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热潮,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文艺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上海朵云轩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的“文铸刀剑 艺述历史——上海文艺抗战史料展”昨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与上海文艺抗战相关的110组件展品,其中80%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抗战文化从上海走向全国

  “上海是抗战文化发源地,各种创新举动在上海发源,又像种子一样撒播到各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宝芳介绍,1937年7月15日,中国剧作家协会成立,很快创作并演出话剧《保卫卢沟桥》,推动了上海抗战戏剧蓬勃发展。当时,上海话剧界组织了13个救亡演剧队,两个留在上海,剩下的11个转去内地,《保卫卢沟桥》 也作为救亡演剧队的保留剧目到各地演出,影响波及全国。后来田汉在南京为前方抗日战士创作了四幕话剧《卢沟桥》,本次展览特意将这两本“卢沟桥”剧本放在一起,让这些抗战记忆在此相遇。
  展览还展出了《风云儿女》演员袁牧之、陆露明等人的珍贵原版照片,更难得的是,有些照片上还带有吴印咸的签名。吴印咸是《风云儿女》 的摄影师,他与剧组成员袁牧之、徐肖冰等人后来去延安创办了电影团,在抗日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漫画是抗战宣传主力军,展览展出了1937年 《非常时期漫画》、1937年 《救亡漫画》创刊号等。《救亡漫画》编委后来组成漫画宣传队内迁,到武汉又成立全国漫画宣传队,继续出版刊物。
  在抗日歌曲创作史上,上海音乐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展厅中循环播放的 《保卫大上海》音像视频由刘雪庵作曲,刘雪庵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与贺绿汀等被称为黄自“四大弟子”。抗战歌曲很多都是由上海国立音专的师生创作,他们还创办杂志《战歌》刊登这些歌曲,包括刘雪庵的《长城谣》,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思乡曲》 等。“当时说是中国作曲者协会创办的,其实这个协会成员就是音专的几个人,核心人物是刘雪庵。这份周刊在上海创刊,后来移到武汉,又到重庆。他们自费出版杂志,有时候颇费周折才向国民党争取到一点经费。”

  红色出版物打着“洋旗”号发行

  随着上海沦陷,上海文艺界一部分人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或领头羊; 一部分人留守孤岛继续创作,在黑暗中坚持斗争。工作人员介绍,孤岛文化、有全国性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上海文化抗战的特色,不少展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上海印记,像《风云儿女》有专门的宣传期刊,不仅刊登了义勇军进行曲,还附有英文版歌词,甚至有些剧情也有英文翻译,显得“洋气”十足。“上海有很多外国人,所以在电影宣传上也是中英文对照。”有意思的是,杂志中还有一个游戏页,将电影中的人物头像变成一副“飞行棋盘”,读者可以通过掷骰子,在玩耍中了解剧情。本次展览还据此做了互动游戏电子屏,观众可以现场体验当年杂志编者的独特创意。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各类出版物中,红色文献的出版尤其值得一提。“当时上海的出版环境相对比较自由,所以红色出版物容易出版,比如《西行漫记》《毛泽东》自传等在党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有名的版本。”更有上海特色的是“洋旗报”,所谓“洋旗报”就是挂着外商牌子出中国的报纸,一般来说都是地下党所为。因为孤岛时期日本政府限制审查,明显有抗战性质的刊物不能出版,不少就“曲线救国”,挂着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的牌子来出版。尽管打着“洋旗”号发行,1938年12月9日创办的《译报》,同月20日就被发现停刊了。后来该报改名为《每日译报》,又重新办报。“当时出版的画报对延安的报道非常多,所以上海有不少青年都向往延安。“

  展览至9月15日结束。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