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北京正研究“城市风道”进总规划 16年后PM2.5可控

中国新闻北京晨报 2014年07月02日 02: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去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多。本市何时才能实现PM2.5浓度达标?在昨天的城市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环科院院长潘涛表示,2030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有望达标。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本市正在系统地研究“风通道”,以更好地为污染物的流出疏散通道。

  北京PM2.5浓度秋冬最高

  潘涛表示,研究表明,北京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浓度均比1998年明显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浓度达标。

  去年起,本市对PM2.5开展了监测研究,发现PM2.5浓度在冬季(12月至2月)均值最高,达87.14微克/立方米,春季(3月至5月)最低,为68.67微克/立方米。夏季(6月至8月)为79.96微克/立方米,秋季(9月至11月)为81.13微克/立方米。

  目前,本市每年都公布污染物浓度下降的指标。对此,潘涛建议,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指标最好以3至5年为周期的滑动平均值来制定,以更好地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北京环境总体规划》明年完成

  潘涛认为,当前北京的减排潜力缩小,难度加大,减排能力十分有限。据了解,目前,环科院正在编制《北京环境总体规划(2015年-2030)》和《北京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其中,《北京环境总体规划》明年编制完成。该规划以2030年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确定适宜的城市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

  潘涛表示,环科院正在测算北京的PM2.5浓度是否能够在2030年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并将措施分摊到逐年进行测算,如果措施有效,潘涛认为,2030年PM2.5达标是有希望的。

  “失效”区域应重新划入生态红线

  市环科院生态与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春兰介绍,该院正在进行本市“生态十年”的课题研究,以观察过去十年本市生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步研究成果显示,过去十年随着城市扩张,原先对绿化隔离地区或者城市扩张隔离起关键作用的一道隔离带、二道隔离带逐渐丧失其作用。因此,划定生态红线就可以把这些区域重新划进保护区域,通过恢复或者重建,让它们起到应有的隔离作用。此外,北京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应划入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本市正在系统研究“风通道”

  有观点认为,北京在北部植树造林,虽然防止了沙尘暴的发生,但是却干扰了风的走向,造成南部污染物积聚。对此,刘春兰表示,所有工程措施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比如北京市北边建了很多风电场,但是实际上它改变了局地环流、气候,所以我们建议在重大工程建设以前,应该做好可研和决策咨询。”

  刘春兰介绍说,环科院评估了本市平原区绿化工程生态效应,主要评估了百万亩林地建设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平原区绿化最明显的效果是种树,而不是‘种’房子,因此它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从减排增容的角度来说也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大颗粒的尘,它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像PM2.5这种细小的颗粒物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改善细颗粒物还是应该从源头控制。”

  刘春兰介绍,国家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中将有一个专门章节研究北京风的通道,同时也应考虑把“风通道”纳入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总体上来说,在北京的主导风向上对建筑的密度、高度的控制要留出空间。这将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也给城市内部的热量的疏解留出通道。”

  晨报记者 吴婷婷

  ■相关链接

  多城市谋建“通风走廊”

  昨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谢绍东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风通道多年来都是气象科学家研究的方向,而且已经取得相应的共识,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风通道已经客观存在。从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北京的风向对污染物的扩散具有白天南转北,夜里北转南的特点,也就是说白天河北等地的污染物随风传输到北京,到了下午或者夜间,北京的污染物逐渐向南扩散。但谢绍东强调,通过风通道疏散污染物只是辅助手段,要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最关键还得靠减排。

  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尝试风通道。今年年初,《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提出“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布局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并明确要在今年年底前彻底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在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的污染企业要全面退出。上海也在规划建设浦东新区时,特意留出了“风走廊”即世纪大道。武汉市去年在国内率先启动《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的编制,拟建立武汉市风道评价体系。杭州市则希望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吸引”进主城区,吹走雾霾。

  晨报记者 吴婷婷

  ■专家说法

  城市规划给风留道

  效果有待实践检验

  在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中专门研究风的通道,在北京的主导风向上对建筑的密度、高度的控制要留出空间。对于这样的研究,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昨天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这个构想从城市规划层面充分考虑了气象条件,特别是风经常经过的通道,出发点和设想都很好,但是最后的效果有待实践检验。

  张明英说,北京处于大陆季风气候控制,冬天盛行刮西北风,夏天盛行刮西南和东南风。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年四季风向不同,甚至一天之中的风向都在不断变化,大家可以经常听到天气预报中有北转南风、南转北风等描述,风向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很难和你的“设计”吻合。这意味着,就算给城市特地留出了风的通道,可能一处通道也只能适应一个方向的风,而不“适用”于另一种风向。

  另一个之所以说需要实践效果来检验这个设想的原因,是因为一座城市的建筑对于风从高空刮过来说,影响微乎其微,顶多只能影响地面风。“喜马拉雅山脉对风的影响自不用说,太行山、燕山山脉也有很大影响,但相比之下,城市建筑不会有多高,对风影响的效果很难说。”

  晨报记者 王海亮

  ■晨报资料

  长辛店生态城

  预先规划“微风通道”

  作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带上的重要节点,规划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长辛店生态城”,率先采用了“微风通道”的概念。据相关设计者介绍,通道设置其实不需要任何额外投资成本,这种理念的重点在于严格规划,生态城里街道的布局与夏天北京的风向一致,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微风通道,使得夏天的风能够顺畅通过社区,而一系列微风通道,则让整个生态城、每个社区都能够保持风道的顺畅。

  根据测算,通过微风通道的设置,夏天能给生态城“降温”约2摄氏度,减轻了“热岛效应”,建筑不会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存留污浊空气,空气的快速流通也使得PM2.5等污染物能够很快扩散,整个社区公共空间将让居民感到很舒服。

  据了解,微风通道这一理念是传统建筑学上常见的,许多传统小镇都留有自然通风的渠道,而现在国内的建筑则多考虑单一建筑的自然通风问题,5平方公里生态城里的微风通道,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