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央视评论_首页

【央视评论】央企搬出北京不应是污染源平移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7日 15: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新闻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北京把污染源“平移”到河北了吗?

  北京首家外迁央企落户河北邯郸。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北京凌云公司,近日已决定将整体搬迁到邯郸的武安市。有人赞同此举,认为北京功能外迁终于迈出了具体的步伐,不容易;也有人质疑此举,认为北京不想要的重污染企业,也不该平移到河北,变成人家河北的新增污染源。

  甭管有何争议,京津冀合作背景下的北京部分企事业单位外迁,显然已很具体地迈出了脚步。对“北京把污染源平移到河北”的担忧,不无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是严重的大气污染源。不过如果不是听一耳朵这个事就匆忙评价,而是耐心了解一下这个搬迁设想,就可略解忧虑。

  搬迁前的凌云公司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能源资源消耗高。这个搬迁过程,对凌云公司来讲,也是一个加快升级的过程。从目前的安排来看,凌云公司将在武安新建年产6万吨的原料药碳酸氢钠研发生产基地,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废气、废水、废渣的零排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凌云公司来说,搬还是不搬、搬到哪里,其实不是该企业最重要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借此一举实现“零排放”。

  这样的企业、这样的搬迁,恐怕河北人民是会欢迎的。

1

  新址重建“零排放”与原地改造“零排放”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这家企业能做到零排放,为什么还非要搬呢?原地改造成“零排放”不就可以了吗?

  事实上,企业的升级转型是需要促动因素的。原址改造一般难度较大,新址重建往往是升级的好机会。这类企业的搬出,不只是为了解决污染源问题,也是北京、河北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的契机。

  不可否认,即将陆续搬出北京的诸多企业,并非每一家都能像凌云公司这样实现“零排放”。可能有些企业在搬迁中实现了污染的减量,有些企业能不能减这个量还有悬念。有人提出,这些企业作为大气污染源,干脆就应该给关掉。这种建议,听着痛快,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条--今天,无论京津冀的发展,还是整个中国的发展,还无法拥有“逢污染就关停”的潇洒。凌云这种“边搬迁边实现零排放”是最优目标,次优目标则是借搬迁促进减排、但一时还无法完全零排放。属于后者的企业,我相信不在少数。

  京津冀合作:既需“市长”统筹考虑 又需市场自主选择

  今天,河北的人均GDP是6000美元,北京的人均GDP是15000美元。这意味着什么?两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两地的核心诉求不尽相同,两地的环境容量不尽相同。单个企业的环保门槛应是完全一致的,但一个区域内的环境空间容量是不一样的。

  北京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形成GDP增量已退居次要位置,纾解环境压力成为首要任务。对于河北来说,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决定了它在一定空间内对污染源的容纳量,高于北京。这是客观事实。这个事实虽然听上去有点苦涩,但它是河北走在发展道路上逾越不了的阶段。

  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搞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有污染就关停、没污染就留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在环保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过程。那种只强调环保目标、而不屑于谈论经济增长目标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我们要做的是,在如京津冀这样的较大空间内,把经济活动的“过度聚集”做出分散处理,把一定门槛之下的重污染源彻底消除,把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污染源尽力控制在减量状态。

  这种努力,既需要由京津冀的市长们统筹考虑,也需要尊重市场选择,尊重被搬迁企业的市场考虑,尊重被搬迁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意愿。凌云公司在搬迁同时所落实的员工工资翻倍等措施,即是这种复杂考虑的具体表现。因为员工们不仅工作地点有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变化。

  毫无疑问,央企搬出北京,不应是被动的“污染源平移”,而应是主动的“污染源减量”和“产业布局优化”;不应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而应是在顶层设计前提下的搬迁者自主选择。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央企 搬出北京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