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绞死女童”案排除他杀 但也别忘进一步追责

2013年10月18日 20:42 | 来源:央视网 记者:刘浩睿 | 手机看新闻

央视网(记者刘浩睿 报道)16日,南昌警方在微博上通报了“洗衣机绞死女童”事件的调查结果,排除了他杀的可能。

经历了一个国庆,此事的受关注程度虽然有所减弱,不过还是通过这条微博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当中。公安部门公布的结果终结了此前“人人都是福尔摩斯”的侦探风潮。捧着警方声明的网友,也星星点点地反思起侦探风潮来。

读毕通报,再来讨论舆论关注“洗衣机绞死女童”事件的是是非非,难免会激发一些人的“事后诸葛亮”情绪——“你看,人家本来就是个家庭意外,媒体非要穷追猛打,这对于失去孩子的家长是二次伤害。”

事实上,关于媒体和舆论应不应该介入的问题,外界在评估的时候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讨论。

两名女童被洗衣机绞死,单从洗衣机这一个切入点就疑点重重。海尔官方给出的数据解释、网友抱起自家孩子实测的照片,都让人更有理由以怀疑的心情审视这起悲剧。当时正在家中的家长声称没有听到孩子的哭闹、事发后家长没有选择报警、出事后24小时之内就将两个孩子下葬,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更是让人疑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媒体没有曝光这一事件、舆论没有加以关注,警方可能也就不会进行调查。若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个孩子莫名其妙地被洗衣机夺去了生命,却没有人去关注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现在,我们知道这一切是个意外,可是在9月底的时候,在没有详尽的调查之前,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一切肯定是个意外呢?!

孩子的爷爷对媒体表示,他们全家同意警方给两个孙女尸检,就是想让社会各界知道孙女的真正死因。这样的诉求同舆论关注此事的初衷不谋而合。

当我们看到不负责的南京妈妈将亲生女儿“忘”在家中活活饿死时,我们会关注;当我们看到兰考的一场大火带走了7个流浪儿的生命时,我们也会关注。并不是所有在“家庭”中发生的事情都只属于“家事”的范畴,尤其是在生命莫名流逝的时候,社会有义务为逝者追寻到一个真相。只要事件中存在犯罪因素的可能性,网友的关注就不算多余。

除此之外,对于在此事件中海尔的责任和家长的责任做好切割,也是未来需要做的一件事。

事件最初被媒体报道后,9月23日,海尔公关部在微博上发布声明,称根据“设计原理和性能分析,在报道陈述的条件下,海尔洗衣机不可能发生转动”。可是无论是记者的实地调查,还是警方的最终报告,都证实当事人家中的海尔洗衣机确系在“报道陈述的条件下”发生了转动。海尔的公关部门出于何种原因给出了虚假的保证,值得深究。

不过,在女童致死事件中,家长显然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

女童家的亲戚告诉民警:“该台洗衣机经常会出现故障,有时候盖上洗衣机盖子,即使不按按钮,也会自行启动。”这台洗衣机购置于2009年,由于同款洗衣机现在依然在售,我们很容易就能查到这款洗衣机的质保年限为三年,如果故障出现在质保期内,家长应该按时修理。即使故障出现在质保期外,对于洗衣机这样可能对幼儿造成危害的产品,既然器械本身有了故障,就应该避免让儿童接近,至少应该在不用时断掉电源。

另一个细节也指向了家长的疏忽。有证据表明,两名分别为2岁和4岁的孩子通过旁边摆放的板凳爬入了较高的洗衣机。媒体的报道显示,当事人家的洗衣机放在客厅的阳台上。这个住在5楼的家庭即使安装了防盗护栏,显然也不应该让两个孩子在不经看管的状态下独自在阳台上活动,因为小孩子也有通过板凳爬出窗口,穿过防盗护栏跌落的风险。

他杀的嫌疑排除了,下一步应该且必然是向监护人追责。这样对权责的极致追求也许冷峻,但它是社会理性养成之路上必经的痛苦。(央视网记者 刘浩睿)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