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故事,而且演绎的技巧也越来越高。
仅7月21日一天,就有4家上市公司宣布涉矿,运作的方式也各有千秋。科学城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以资产置换加定向增发方式,从酒店经营转向开采铅锌矿、萤石矿;ST珠江与合作方设立项目公司投资铁矿;大连控股则设立全资子公司计划收购矿业股权;而中弘地产仅仅是增加了公司经营范围,多了一项矿业投资。
虽然,这4种方式无法囊括上市公司涉矿的全部花样,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故事演变的痕迹。
最初,为吸引投资人目光,但凡进行矿业投资的公司,都会精心选择一个好的标的,要有探矿权、采矿权,矿石品位要高,而且有经营记录,还实现了盈利。
但这么好的标的绝对属于稀缺资源,数量有限,所以故事就开始演变了:
收购标的只要有探矿权就可以了,然后画饼,说一旦拿到采矿权,未来盈利将如何如何。
后来,连这样的标的都供不应求了,而有的上市公司又急切地想给公众释放涉矿的信号,于是仓促设立投资矿业的项目公司,有的连注册资本都没有到位,而收购标的更是镜花水月。
更为缥缈的是,公司告诉你,“我要搞矿”。但仅凭此一点,股价已经能够一飞冲天。
仔细分析涉矿公司的案例可以发现,两类企业是主导者。一类是房地产公司;另一类是有强烈推高股价意愿的公司。
事实上,这类企业还不在少数。这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看清故事的本质。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强势出击,震慑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