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至今已有近30位学者前往大洋彼岸深造。几乎所有人在学成后,又都重回母校。
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归”的是岑可法。
上世纪60年代,岑可法自己正是坐了7天7夜火车,从留学4年的莫斯科回到北京。再往前追溯30年,他留学法国的父亲,放弃去往瑞士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日本侵略下的战乱中国。
岑可法对事业的追求百折不挠,对信仰的追求更是终生不渝。
岑可法的童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全家颠沛流离,目睹生灵涂炭,深感国家强大之重要。“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也给了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出国深造的机会。”1959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岑可法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然而,正当党组织考察通过他为预备党员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他的预备党员资格也不了了之。
1976年文革结束,岑可法再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83年,也就是在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的第24年,岑可法终于得偿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能源的清洁利用,是21世纪的“显学”。作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负责人,岑可法带领团队获得过11次国家奖,取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在世界能源技术发展中刻下了中国符号。
但在50多年前,这可是个冷门。当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国家选拔赴当时的苏联留学。同行者大多填报火箭制造、潜艇和自动化等尖端学科,只有他一人,选择了“煤的清洁燃烧”。负责专业填报指导的钱伟长问他原因。岑可法说,自己本科读的是热力发电,中国的电主要来源于煤,很多问题还没有国产的解决方案,研究煤虽然又脏又不起眼,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岑可法的科研成果引人注目,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带出的一捆折不断的“筷子”――科研团队。30多年来,岑可法培养出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位提名奖获得者以及20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教授来说都是稀罕事,岑可法却跑到北京为博士生倪明江争取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煤浆会议的名额。如今倪明江已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浙大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
按照当时惯例,不到60岁成不了教授。岑可法却力主打破年龄限制,纯以业务能力来考察评定资格。热能所的许多教师在35岁之前就晋升为教授,如此年轻的教授团队,在大学校园并不多见。
“岑老师帮我较早地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得以做到以前没有资历去做的事情,可以更自由地开展研究。”倪明江说,“有一些学科,常是‘领头雁’一枝独秀,老先生一旦离开,学科发展后继无人,热能所的人才队伍却有梯度,保证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据新华社杭州6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