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17: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政策叠加效应弱化通胀预期 ●控制投资增速收紧信贷投放 ●首两个月CPI高点或难再现
巴曙松
我国从去年开始,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推进、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意味着宏观政策已经着手从应对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逐步退出,回归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从而通过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来避免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强化。
与2007年“双防”(防过热、防通胀)时的情况对照,目前所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基本类似。
一是控制投资增速。根据宏观政策的统一部署,各地普遍调低了“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速目标,对于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各地均定在15%—20%,相对于2010年全年23.8%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下滑;同时,对于房地产的严厉调控政策,对投资需求将产生显著的遏制作用。可以预见,下一阶段,中央会继续要求地方政府在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提高利率,并适度加快汇率升值的步伐来抑制输入型通胀。2010年10月份以来,央行已经3次提高贷款利率,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从而对投资的盲目扩张形成一定抑制。